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喧闹----是否丧失了“古韵”
    历史课本里,唐宋明清繁华商业街的绰约风姿,不止一次让我们惊羡不已、区区向往。一句“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照出的琉璃光色,是今人心中的无限向往。一幅《清明上河图》使得今人无限惊叹于古代市镇的熙熙攘攘、秩序井然的繁盛街市,想象着有一天置身于瓦舍之间,聆听民间风华声姿,妙趣横生;置身于元宵灯火之间,让缤纷琳琅满目绚烂,浪漫怡人。而“古城”二字是无数淡泊之人心之所向,他们心中,那里风烟袅袅、鸟语蝉鸣,那里不谙尘事、古朴静谧,就像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一般神秘悠远。而凤凰古城这座重镇这个活泼炫彩的精灵,是否就丧失了“古韵”了呢?
    楼台建筑便是“古韵”的确切之证。的凤凰古城建于清代,又是28个民族的聚居之城。古城的建筑以吊脚楼为特色,木质结构的巧工为人叹为观止,并且民族之风活泼盎然,框架性的设计支撑了整座古城,飞檐斗拱恣肆伸展,青瓦石墙构成的房屋鳞次栉比,色彩于北平遥相对明丽,确是古时建筑、古色建筑、古工建筑。
    民族多姿的凤凰城,民俗古韵难道缺失?凤凰古城有土家族105万人、苗族86万人,少数民族文化风俗浓厚。土家族人擅长织锦、剪纸、蜡染、雕刻等传统工艺,其中织锦源远流长,保留了大部分古时技艺,土家族人唱歌的技艺与传统也持续了几百年。苗族作为一个好客的民族,自称蚩尤后代的他们,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苗族姑娘的白银头饰、项圈与色彩绚烂的民族传统服装也是历史的见证。凤凰城里多的是各民族载歌载舞,一年的节日风情数不胜数、别有风味。再伴随着带着古韵的活泼的吊脚楼和楼塔,别有一番风味。说起“缺失古韵”,苗族人和土家族人会告诉你,无论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还是无阻匮乏的昨天,他们都会坚守自己民族的民俗古韵,一直走下去。
    凤凰古城,无论是城还是人,都未丧失那份古老的纯真。何来“商业化重刷了古韵”之说?凤凰城本是座富庶的鱼米之城、民族之城,过去拥有的繁华商业街,今日虽变了模样、多了花样,但城市的兴旺与“古韵”的丧失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冲突,而是在时代的进步中更散发出流光溢彩的活力,也不愧是湖湘重镇。“古韵”分很多种,若想尝尝宁静淡泊的“古韵”,也许要避开像凤凰城一般的历史要冲之城。
    55张 馨予(艺佳)

    共读《边城》

    提起沈从文,自然会想到《边城》,这是他的代表作品。 小说如悠远牧笛,又如高山流云,淙淙溪涧,山间清风,让人低徊沉醉又唏嘘感慨。 白塔,清溪,黄狗,...

  • 120
    文化强国和文化使命(迟海波)

    这是一位正义凛然,一腔赤诚的长者。虽个别言辞有点偏激,句句表达了“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的情绪。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让人闻风丧胆的契丹为何消亡?! 师生成为多情善...

  • 共读《边城》

    提起沈从文,自然会想到《边城》,这是他的代表作品。 小说如悠远牧笛,又如高山流云,淙淙溪涧,山间清风,让人低徊沉醉又唏嘘感慨。 白塔,清溪,黄狗,...

  • 浅析《边城》的“三美”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茶峒仿佛世外桃源,封闭着但美丽着;边城的故事仿佛烂漫淳朴的诗篇,哀伤着也动人着。一字一句皆令人联想到一个“美”字,从溪流里的摆渡着的船只,伴着泠泠的水声的情景开始,这个故事便在“美”中娓娓道来。
    一.湘西之景美如画。
    小说从头开始便浸润在润湿的“水汽”之中。作者对水的描写算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一笔。绕山岨流的小溪蜿蜒着进入茶峒大河的景象作为开篇,也点名了此处景物的“水性”,既映出一片如水雾般的神秘朦胧,也衬出一份如流水般的洒脱淳朴。
    水边白塔静静伫立,船只静静停泊摇曳。水边的小村小城映照在水面的泥墙黑瓦的清新秀美,连同绿树青草以及缤纷的人们,构成了如画的山水图画。触目是青山绿水,四顾是炊烟袅袅的热闹村城,似乎淳朴可爱,又觉得神秘悠远,难以涉足,只能在心中大呼:真美!
    二.茶峒人之美-可敬 可爱 淳美 烂漫
    湘西边城远离喧嚣与战争,人们自给自足,生活得淡然和谐。老船夫摆渡任劳任怨,丝毫不图钱利,慷慨地面对乡人,安于穷困。翠翠纯真稚嫩,对待爱情又不改初衷,坚强面对。即便是顺顺,也是淡泊钱财、正直慷慨,虽显得有些急躁偏执,但最终也是宽容大度。两兄弟对爱情的忠诚与理性,更体现了茶峒人的善良勇敢。这样的边城里生活着如此多真性情的人,个个都可敬可赞。
    社会风俗的独特的乡土之美在小说故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端午算浓墨重彩的一笔,唱情歌的情景尤其令人记忆犹新,歌声中唱出心中纯真的情感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于豪迈洒脱的方式中吟出爱情的缠绵之思,着实“可爱”。
    三.情思美-真挚纯洁、初心不改
    船夫、翠翠、黄狗的水边家庭宁静又快活,爷爷与孙女相依为命、互相珍视所代表的代骨肉亲情,天保兄弟互相成全、互相尊重的手足亲情,茶峒人互助和谐的淳朴之情,都没有被凄美的爱情掩盖住分量与珍贵,相反更衬出爱情的美好,成为了边城“人情美”的主要内容。
    不负初心的爱情故事也展现了边城青年们的纯洁。情窦初开的朦胧自然,显得淡然又真切,不是海誓山盟也不是赴汤蹈火,只是静静地想念等待、执着追求,不负初衷。虽凄凉,但美丽。
    55张 馨予(艺佳)

    共读《边城》

    提起沈从文,自然会想到《边城》,这是他的代表作品。 小说如悠远牧笛,又如高山流云,淙淙溪涧,山间清风,让人低徊沉醉又唏嘘感慨。 白塔,清溪,黄狗,...

  • 边城之美
    55班 章清扬
    “溪面一片烟”------世外桃源的景
    茶峒之所在,是茫茫天地间一处小小桃源。这里有一条蜿蜒“如弓背”的小溪,有一座白色小塔,有满山的翠绿的竹子,有清澈的白河,有小城的平和安宁……
    沈从文先生那样的年代,这样一个地方,真正是桃源了。这里的景物带着一种淡淡的水汽,像是从河流中洗涤而来,沈从文先生曾说自己极其偏爱水,由此可见。
    茶峒的景美,美在一种清澈自然。一切似乎循着水汽而来,浑然天成不加雕琢,满山的翠竹随风摇曳,破旧的渡船由水飘荡,雨水在溪面上飘散成淡淡的烟。它们不需要人去干涉去成全,它们可以自己站成一道旁逸斜出恣意生长的景。
    茶峒的景美,美在一种出世。在这个浮华的年代,居然还有这样一条小溪上烟雨朦胧,居然还有这样一条河承载着人间烟火却清澈见底,居然还有这样一座小城活在自己的时间。,不存在于高楼大厦炮火纷飞电车地铁,这样悠悠闲闲这样干干净净,这景,美在不似现世,美在躲过了工业钢铁的呼啸。这就是它出世的美,不知人间,人间不知。
    茶峒的景美,更美在一种渴望和忧伤。这是一种不会实现的渴望和一种永远够不着的忧伤。我们自知不再有这样一个地方,所以那样清淡悠远的景物带着一点忧伤伫立在心中,就像黛玉之美。沈从文先生自然是怀念这样的景,或者说渴望这样的景,但又无处寻觅只能靠怀念蚕食那一点忧郁,于是景物就有了忧郁,如同“溪面一片烟”朦胧着,欲说还休的遗憾渴望,还有浅浅的忧伤,无不为灵巧精致的景物增色。
    “凡事求个心安理得”------这里的人
    这里的人,这里守着本心守着孤独的人。
    老船夫拉着渡船,却从不收过路人的钱,就算被迫收下,也用一大把烟草去偿还。我曾试想,如果他收下每一笔过路人的钱,他渡了五十年的船,他会不会比现在要阔绰的多?但,凡事求个心安理得。
    老马兵,曾经爱过翠翠的母亲,而这段心事最终随着翠翠母亲的死无疾而终。但当老船夫去世,傩送出走,翠翠孤苦伶仃时,他又成为了翠翠唯一的依靠。
    还有美丽如同小兽,如同山头黄麂一般的翠翠,她是大自然的女儿,是山清水秀的乳儿,是那样干净透彻,那样灵动自然。她有一颗充满善意的心,她“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较于西方世界著名的洛丽塔,翠翠有的,是琥珀,是水晶一样的明亮。
    还有那英俊到被淳朴的乡里人称作“岳云”的傩送,带着一颗质朴善良又深情的心,远走他乡……
    这只是这里的人的小小一部分。善良和纯净,质朴和热心,他们与外界飞速发展的世界隔离,也与外界飞速破碎的善良隔离。他们守着自然告诉他们的最本真的道理,堂堂正正地行走人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的茶峒人,如何不美?
    “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终是遗憾的情
    一直认为,沈从文先生所言“在睡梦中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是多么晶莹剔透的心动。
    “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
    “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
    傩送是那样一个傻傻的淳朴的少年,会看着翠翠笑,会想尽办法让翠翠来他家看船然后卯足了劲要大显身手最后失足落水湿漉漉地与翠翠搭话,会送给翠翠白鸭子,会因为一只酒葫芦自己跑到翠翠的家,会去为翠翠在山崖上唱一夜的歌,会为翠翠的腼腆不回应而失落……
    翠翠也是那样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因为离群索居不善与人打交道,她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喜欢“她不能用文字,不能用石头,不能用颜色,把那点心头上的爱憎移到别一件东西上去”。她的羞涩和不善表达,也许注定着这场爱情的幻灭。但翠翠也有那样隐秘的心事,过端午天保初见翠翠时,翠翠心底里惦记着傩送;天保而非傩送来提亲时,她把半簸箕豌豆扔进了水里;翠翠听见了“碾坊”和“渡船”,她把自己的喜欢藏进那一大把虎耳草;傩送离开,她守着渡船安静地等……
    或许,这注定就是长在悬崖上的虎耳草。
    傩送漂泊不定,翠翠守着渡船,虎耳草在梦里浮浮沉沉,白塔塌了又起。一个离群索居失去了唯一亲人的小女孩,一个失去了哥哥饱受深情和良心折磨的少年,命运弄人,不知是漫长的孤寂,还是依旧深沉却变了质的相守,不论如何,都是遗憾。
    翠翠和傩送的情,就是美在真挚,美在羞涩,美在若有若无,美在初恋的感觉,也美在遗憾。
    天保对弟弟,对翠翠,是那样隐忍和深情,那样坚如磐石的爱。为了成全弟弟和翠翠,他离开家乡却失去生命,最终又成为一片永远散不去的阴影横在两人之间。天保那样善良,我相信他绝对不想是这样,他放手他成全,然而却跑不出命运的作弄。
    这场爱情里,每个人都是有错的,傩送为追寻自己内心的安宁离开只抛下翠翠伤痛遗憾,翠翠不善表达又腼腆害羞眼睁睁看着一切倒数幻灭,天保突如其来的离开彻底拉断了完美结局的期待。
    有那样一个人,或者说有过那样一个人,于翠翠,于傩送,于天保,都足够了。这样的情,美在真,美在深,美在最后不能被圆满。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 咏史诗的空间意象选取
    55张馨予(张艺佳)
    古代中国历史与空间的广阔跨越度是怀古咏史类诗作兴盛的重要原因,诗人要抒写咏史诗的情怀感慨,便要借助时空意象,才便于抒发时空感怀。咏叹的是对特定时间空间的咏叹,那么特定的意象便是重要的手段,其中切合感慨的意象尤为的真切,并才能引起古往今来读者的强烈共鸣。常见的咏史诗常常选取下面的空间意象:
    (一)君王或贤人的故居。诗人访贤人故地,常常产生正面和反面的情思,这取决于古代贤者的境遇和诗人自身境遇的对照。杜甫《蜀相》中写道: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初至成都,追慕先贤的虔诚可见一斑,蜀相“臣心”也恰是杜甫“致君尧舜”的理想;诗人仕途坎坷难遂报国之志,蜀相被“三顾频烦”终也难以遂愿。时间相隔的两人的境遇对照,以武侯祠特定的空间为意象,对蜀相的崇敬与功业未遂的感慨中,也蕴含着自我的忧国忧民之心。
    (二)古时或今朝的都城。都城是当朝当代的最高政治中心,是权谋的中心,同时也往往是繁荣富庶、歌舞升平之地。都城也见证着国家的历史发展,古代文人大多皆有谋权之心、报国之志,都城景象、都城盛衰一直牵引着他们的心弦,由此可见,都城是咏史诗作的常用意象之一。作为都城的长安、洛阳便是唐诗咏史诗作的常用空间意象。李白也擅用长安抒怀咏叹,借“长相思,在长安”,抒发相思之苦;借“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抒发愤懑与愁苦;借“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三)特定历史事件放生的地点。说起咏史诗,人们便会想起“赤壁”这个名字,赤壁的知名度在于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周瑜破曹脍炙人口,诗人对于青年才俊既有赞叹也有质疑,杜牧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李白却说“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与此破曹公”。除了赤壁这样重大战役发生的地点,也有历史典故发生之地,特定的事件赋予了特定空间特殊的意义,使之成为咏史诗常用的空间意象。
    诗人的咏史诗作里,令读者记忆深刻的不仅是或喷薄或含蓄的情感,也有古迹与古地带给当代人的无限向往。有时候,一个被诗渲染的古地,诗人咏叹的地方,也就是这个空间上的意象,成了一首怀古咏史诗的灵魂。
    参考文献:杜甫《蜀相》
    李白《长相思》、《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登金陵凤凰台》《赤壁歌送别》
    杜牧《赤壁》

    暑假读唐诗

    各位亲,前段时间暴雨连绵,依然阻挡不了今日的夏蝉高亢,浓阴匝地。 许多人,包括我,都喜欢自由慵懒的假期。可是,我们也必须懂得假期不仅用于调整也用于沉淀和超越。 坚持阅读好书,...

  • 张馨予(张艺佳)

    《荷塘月色》仿写

    仿写本篇的格式,圆形结构,结构清晰。 仿本文的修辞,凸显观察对象的特点,让景或者人更有感染力。 适当引用本文语言,别有感觉。 如果上传评论区有问题,可以把电子稿发到我扣扣邮箱...

  • #baiduhaokan://home/index/?channel=recommend&vid=8318254920999865523&auto_play_index=0&tab=guide&tag=box_wisenatural&source=share_weixin#

    《荷塘月色》仿写

    仿写本篇的格式,圆形结构,结构清晰。 仿本文的修辞,凸显观察对象的特点,让景或者人更有感染力。 适当引用本文语言,别有感觉。 如果上传评论区有问题,可以把电子稿发到我扣扣邮箱...

  • 五十五班 廖智立
    荷月游记
    近心躁也,小院闲凉,念及荷塘,满月光洒,当有不常之景。月渐逝中,总角戏声渐消,妻抚子声,渐微渐眠,着衫起身。
    缘塘小路,幽郁少人近,月夜更显空寂,一望四面,蓊郁不能尽识,玉轮高悬,顿减阴郁,朦光方显。
    独行道中,此吾之宇也。似吾非吾,另一界也。类今之夜,思所欲思之事,行所欲行之处,畅所游矣。吾方知独处之妙,深醉于荷景无边。
    折曲此池,弥望田田。荷悬若舞,花藏静渚,见叶花相缀,揉涩相间,千珠竞色,碧星正悬。若名姝眼波相视。
    风送香随高歌远,叶颤花游轻雷惊
    叶相扶犹波痕凝碧,水脉脉遮无色无波
    月流如水,流叶花成波;雾泛似练,泛轻纱入梦。望日胧云,不成朗照,恰合此情。树疏月影,高木落阴,楞然若鬼。曲柳片影,凝画成荷。月色不匀,然光影成律,亦如名曲
    荷塘四面,重围少隙,唯留隙予月光耳。树色若烟,柳姿可辨,远山浮于树梢,大意留矣。灯亦倦也,困酣若眼。虽蝉蛙方兴,心生了无之感。
    若及采莲之事,久矣。六朝为盛,可由诗知之也。少女泛舟歌行,采莲者,观采莲者,多则盈岸,风流时也,元帝有赋曰: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
    嬉游一何乐,然人已尽去,无缘再见。
    更有西洲一曲适景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此夜莲亦如诗,何令人不思江南,然仰头一视,门方掩矣,推门入,息已止矣。

    借佩弦先生文意,加我之私意,无知先生怪我否。
    一闲人而已 一八年夏 子云亭下

  • 对不起严老师我的文档不见了,只能简写了,下次一定好好保存。

    五月的唐诗小论文

    请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话题查阅资料,思考探究,完成作业。 1.论唐诗中的自然风物 2.唐诗中的月 3.论王维诗歌中的“空”(禅意) 4.比较王维和陶渊明的田园诗 5.论王维诗...

  • 摩诘之诗,山水中的禅意
    张艺佳
    国画的皴擦点染都近乎随心随欲,不必临景作画,山水在内心的情态便是生宣上浸出的墨彩。诗也如此,作诗者的心境便描摹出了字句的境界。王维挥洒笔墨于纸上时,山水并不是山水了,而是徐徐进入他心的诗意;诗也不再是诗了,那分明是浸淫于纸上的禅意了。
    且无论王维前半生于官场的喜怒与否、失意也罢,他胸中的禅意人格应不会随事变迁。其母的虔诚的佛性应是他的第一任教师了,可以想象,年少的王维的生活里该是闲静佛家钟罄的绵绵之响,从这时起,他便爱上这充满禅意的声音了。而这禅意,伴随着王维的诗画,走过了他的创作之路。
    静与寂的诗作,充盈在山间绿水之中、诗人的心境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光皎洁、松柏挺立、森森展枝,泉水泠泠作响,月光照映于水上......静立的松柏、潺潺的流水,何不是静寂的画卷?静寂中略含怡然,何不是佛家的禅意?——在无寡欲的清淡生活、无浓墨重彩的悄寂生活中,探寻怡然的心境与乐趣。“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亦是如此。
    闲与隐,也是诗人清静无为的写照。中岁好道的王维居于南山脚底,日日观流水白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仿佛拉长了时间与空间了,想着到水流尽头、白云深处,哪还管什么匆匆时间?因为那时,便可以闲然而坐、闭眼参禅、领悟苍生了。

    五月的唐诗小论文

    请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话题查阅资料,思考探究,完成作业。 1.论唐诗中的自然风物 2.唐诗中的月 3.论王维诗歌中的“空”(禅意) 4.比较王维和陶渊明的田园诗 5.论王维诗...

  • 李白是个什么属性的人
    李白这个人可能不是个人。
    比如苏轼和李白,世人评论他们一个豪放洒脱一个飘逸洒脱,听着差不多。
    李白:“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你们都是大傻逼你们都不理解我我是神仙谁要拦我我要摘月亮!!还我月亮!!!!!”
    苏轼:“行吧行吧你们爱咋的咋的。啊什么又要贬官?成吧成吧!我这儿有好吃的!我要发明新菜啦!”
    李白不属于人间,而苏轼永远属于人间。

    李白这个人好像是个高富帅。
    李白家里经商,而后经孟浩然介绍,入赘了丞相府。所以即使李白是商人之后,不能参加科举,这丞相府里锦衣玉食也够他挥霍。“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这家伙,真是个败家子。再者,这家伙交的朋友都是有钱又不在乎钱的角色。例如《赠汪伦》里的汪伦,坐拥别墅几座,请李白过来天天蹦迪这是不存在的。
    怪不得他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潇洒。

    李白这个人特傲娇。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唐才子传.李白》
    有天太白喝高了,骑着个小毛驴,大摇大摆的从别人县衙路过。县令不认识这货,大怒,把这家伙抓住盘问他是谁敢如此无礼!这货淡然一笑,拿了状纸写了几句话。

    李白笑笑就溜了

    为什么李白这么屌?
    因为他是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55 颜虹茹

  • 无意义的争论

    李白和杜甫生前就是挚友,后人却非要让他们争个高低,这又算什么心态呢?——我们在欣赏的同时,还要参杂竞赛的眼光,以如此狭隘的视角,是难以全身心享受美的。

    “在中国人的美学里,只有好人和坏人,好人一定会有好报,坏人一定会有恶果。”潘知常认为这种视角极大地限制了中国美学的发展,而我们费心争论李白杜甫的高低,也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因为我们总是乐于去评判别人的高下,而这种死板的眼光和目的,无疑阻碍了人们对美学的欣赏。

    事实上,李杜各有千秋,各有所长。一个清雄奔放,一个沉郁顿挫;一个放荡不羁,一个忧国忧民;一个“以才情相胜,以宣泄见长”,一个“任是如何想象,俱写得字字逼真者”。他们的诗篇带给人们不同的美的感受,然而中国读者却偏要让她们各自的美叠加,构成一团混杂的,无形态的,只计算体积的美。他们来比较这两团“美”的体积的大小,以判断高下。

    美是用来如此计算的吗?

    在研究人物的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看待现象,以解决问题是很好的,这可让我们获得很多信息,就像为物体的运动找个参照系一样,使之易于判断。但理性的对比,不是硬要拿个高下,而是更好更彻底的去理解。“有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为为理据争,而只是为一种情感。”那,我们这样的争论是有意义的吗?李白和杜甫想告诉我们什么?

    李白和杜甫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生活,而他们并没有为我们的想象加以限制,所以我们有很大的自由,而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自由。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后,引起了人物对于“上帝是否存在”的争论,然而他却对此持开放的态度。“这已经超出了人类的理解了。一只狗也能揣测拿破仑的思想——就让他们尽量去相信和希望吧。”李白和杜甫也是这样想得吧,他们创造出了财富,却没有强制的限制这个财富是金银还是美玉。他们放心的将作品交给我们了,一切都由我们自己想象——“不要让暴君统治了你的思想。”

    虽然如此,但还请读者们不要大大的曲解了他们的本意,不要让他们没法安心的躺在坟墓里休息。就类似于中国对《安徒生童话》的曲解和死板的标签化一样。作者很安心的将他们的作品交给了我们,那我们也不能独裁,使后辈丧失了自由。

    这是一场无意义的争论,也是一场永不会有结果的争论。如果有一天,这争论结束了,不是中国人思想的统一“僵化”,就是中国人民思想自由的进一步“放飞”。

    一班 杨钰珠

  • 李白杜甫写作练习

    近期读了李白、杜甫的诗歌,初步领悟到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之准确评价。 李白诗风多变,多以清新飘逸,雄奇浪漫见长,诗歌内容涉及广泛,尤其是抒发理想受挫的苦闷,放...

  • 追寻浪漫之史

    “诗圣”的诗是“诗史”,“诗仙”的诗又何妨不是“史诗”? “美不是历史的点缀,而是历史的概括。”在大多数人眼中,千载商周化身成了青铜器,春秋战国终究归结于诸子百家的言...

  • “诗圣”的诗是“诗史”,“诗仙”的诗又何妨不是“史诗”?
    “美不是历史的点缀,而是历史的概括。”在大多数人眼中,千载商周化身成了青铜器,春秋战国终究归结于诸子百家的言论创作,大秦霸业蜿蜒成了长城,魏晋的战火终究不如那羲之书法、七贤文学千古流芳,羸弱的宋也有造极的词文、绝美的瓷器,元代留给今人的记忆也不过“元曲”,明清小说的佳话也已散入千千万万家.......而唐朝的历史,早已归结到那一海诗篇里了。
    由此观之,我们不必摒弃李白的超理想主义,他也亲自书写了唐朝浪漫的历史,身为自由不羁的侠客、诗仙,他绣口吐出的,也是半个盛唐。要说杜甫笔下的诗篇是一部悲壮的现实主义的历史,那么李白的诗篇,本就是一部雄浑瑰丽的盛唐华章,二者皆概括了唐的风流、唐的繁盛、唐的悲苦,而李白,不同于杜甫,他还概括了唐的浪漫与自由。李白提着一壶酒游访山川大地,洋洋洒洒地描摹出了自然的神韵。自然总是高于文化的,李白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感触大多以自然为起点。他会为高山峻岭触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为江河湖泊而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证明了他的天才,只不过不是一个呼风唤雨的政治家,而是一位万古流芳的艺术大师,毕竟那些军事政治强人们,在千百年之后,终究比不上一位艺术家。因为时代在变,政令早已不适用了,而艺术之美永不褪色。
    杜甫的现实主义固然可贵,其家国之思的确令万千读者为之动容。杜甫,晚生于李白十一年,却总是两鬓斑白的老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令他总羸弱不堪,他为青海头累累白骨泣不成声,为蓟北的光复而热泪盈眶,他眷恋盛世,命运却让他饱受战乱苦悲,他深爱唐,却不由得亲眼看着唐王朝的元气被安史叛乱斩杀得失去风骨,他渴望一官半职的尽忠机会,却又被无奈推摈,尽潦倒余生。但这“现实主义”可否存的长久?杜甫的现实主义也许只是安史之乱及之后的“现实”,却不是一个民族长久的现实。而当杜甫那时的唐王朝遭受摧残的时候,需要有杜甫这样的诗人说出实话,说出兵役赋税的实话,但更需要一批乐观主义者,为未来充满信心并付诸行动,毕竟整天的哀天悯人也不过是虚无的东西。
    比起杜甫的“现实”,我更欣赏李白的“理想”。此时,明月正高悬,在读多了历史事件组成的历史之后,更想发掘发掘中华民族浪漫的历史,李白,便是这部历史的头号嘉宾。

个人介绍
迷恋中华,痴爱艺术。
愿走遍天涯海角,不负此生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