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内蒙古
  • 老人与海读后感
    高二九班 钟政骞
    在上周学习完《老人与海》,以及在这之前进行整本书阅读后,《老人与海》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写作风格,因此我也想展开讲讲为什么它最吸引我。
    可以说,海明威的小说大多以电报式的写作风格而闻名于世,《老人与海》也是如此,结构上的单纯性,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简洁的对话和着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是它的一大特点。在《老人与海》中我们也时时能感受到电报式写作风格的魅力:“‘你请我喝了杯啤酒,’老人说。‘你已经是个大人啦。’‘你头一回带我上船,我有多大?’‘五岁,那天我把一条鲜活跳动的鱼拖上船去,它差一点把船撞得粉碎,你也差一点给送了命。还记得吗?’”在这个对话中作者很少运用介绍语和导入语,像老人说什么什么,小男孩说什么什么。这样的好处是让读者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读者直接从对话中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的写作方式让我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时候能够精准的把握住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事物,就比如我在读到刚刚那个对话时我会感受到老人对孩子的喜爱和孩子对老人的尊敬。
    海明威的这种电报式的写作风格使得他在写作时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避免过多地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在文中有一段话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了这一特点:“老人清楚, 他必须得保持体力, 所以就强迫自己吃前一天捕获到的、原打算做诱饵用的金枪鱼。在右手切鱼、吃鱼的时候, 他那只被勒伤的左手开始抽筋, 而且, 由于那条大马林鱼在抵抗, 他必须拼尽全力拉住鱼线, 所以那只手搐得像一只爪子。”这段描写的是老人在与鱼僵持的几个简单的动作。就其用词而言, 喜欢用动词和名词写作, 少用形容词以增强动感。而且几乎所有的动词和名词都是简明、易懂。
    海明威小说具有的这种独特的叙事风格,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电报风格蕴含在字里行间,这也是我被海明威的电报式写作风格所吸引的原因。

    【学生作业】9班:2022.10.29《老人与海》《百年孤独》读后感

    要求: 1.从《老人与海》《百年孤独》中选择一本书,写一篇鉴赏短文,自拟标题,不少于500字。 2.鉴赏短文内容可结合本周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拓展阅读资料展开,鉴赏可以聚焦一个...

  • 【学生作业】9班:2022.10.29《老人与海》《百年孤独》读后感

    要求: 1.从《老人与海》《百年孤独》中选择一本书,写一篇鉴赏短文,自拟标题,不少于500字。 2.鉴赏短文内容可结合本周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拓展阅读资料展开,鉴赏可以聚焦一个...

  • 论《谏逐客书》中说话的艺术

    高一九班 钟政骞

    《谏逐客书》在历史上可谓是颇有名声,李斯也因此飞鸿腾达。那么在我深度的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我想从这篇谏书中,从李斯的说话艺术中谈谈我的感受。
    从开头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就能看出李斯的高明,在古代臣子向皇帝进谏称为“逆鳞”,有时候遇到昏君庸君,臣子进谏不妥是会被砍头的,就像商纣王那时候的比干,被人挖心焚烧身体。由此可知进谏是件需要勇气和智谋的事情,那么李斯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呢?首先他是“闻”到要逐客这件事的,说明他是无意听到的,而不是说他有意去听。而且发现没,这样一来逐客的不再是秦王,而已议逐客的官吏,间接的转移的说话对象,让秦王觉得错的是那些议事的官吏。其次,李斯用了“窃”,这个字就非常好了,为什么不用“吾”和“臣”呢?用“窃”就说明他进谏的身份是自己,而非大臣,这样一来秦王看这份谏书时就不会特别被冒犯的感觉。
    然后就到了整篇文章的论述环节了,李斯很聪明,他举的例子不是别国的,正是秦国的历代皇帝。先是秦穆公任用五个来自他国的臣子称霸西荣,再是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移风换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最后是秦惠王任用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发现了吗,这都是秦国历代上有作为的皇帝,就好比李斯拿秦王嬴政他祖宗的例子来和他说客卿是秦国一步一步强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样不仅增强了信服力,而且秦王也不会觉得被冒犯,毕竟是他自己祖上的人,所谓以史为鉴可能就是这样。
    最后是他的论证语言,如果李斯没有用到那么严谨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手法,那么《谏逐客书》这篇文章就不可能闻名于世,李斯也有可能会被当场砍头。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论述和事实论证,全文的第三段完完整整就是对比论证,它将逐客的坏处和好处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从小到大,从秦王身旁的美女和他所喜欢的宝物,到整个国家的兴衰。除此之外,李斯还擅于运用反问句来增加游说的强度,文章中出现了大量的反问号和反问句,目的就是为了让秦王通过自省来取得进谏的成功。
    《谏逐客书》不仅作为历史上君臣之间一次成功的对话,还给后人展示了一个有别于政治官场上的李斯: 行文敏捷,逻辑严谨,论述有据,文采斐然,难怪鲁迅有言: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

    9班作业(5.14)

    写《谏逐客书》读后感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5月15日下午5点前,以回帖评论形式提交作业,读后感格式要求:包含读后感标题、班级、姓名。 提交前请大家认真检查标点符号,检查是...

  • 读《宋仁宗和他的精英帝国》有感

    高一九班钟政骞

    耗时四天,终于在五一的最后一天把这本《宋仁宗和他的精英帝国》给看完了,我一直认为读史,会发人深省,因为不论时间的潮水如何流逝,人性总是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从古人的身上,总是能学到好的为人处事的方法,看到不太妥当的做法,可以引以为鉴。
     “皇帝有两种,一种是自己极有作为,让一个时代打上了个人的鲜明印记,这是雄才大略型的,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等;一种是像宋仁宗这样,自己没有多少作为,却讲究自守之道,放手发动别人去作为,结果,皇帝也当得像模像样”,宋代的各项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改革与完善,范仲淹、欧阳修、韩琦、富弼、包拯等精英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角,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辙也在仁宗朝崭露头角。儒学的复兴和士大夫忧心天下意识的觉醒,强化了士大夫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庆历新政”也是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一次实践,虽功败垂成,却是一次有着深远意义的政治改革,范仲淹等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情操至今熠熠生辉。
    正是如此,宋仁宗的臣子们,许多是后世名留青史的人物。如范仲淹、欧阳修、晏殊等。起起伏伏的政治生活仿佛是这些臣子的常态,范仲淹多次被贬,然后再重回朝廷。因为被贬,也写下来许多流传后世的佳作,如《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是因为被贬而写出。宋仁宗的性格使然,范仲淹虽多次被贬,但也没有贬到什么蛮荒之地。
    “文人政治发展过程中,既有历史规律的必然性。也历史机遇的偶然性。在专制体制下,一个理想文人社会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君主的素质”。考北宋历史,至少在赵匡胤时代,帝王的任性、无理与无赖还往往干扰着正常的政治生活,触碰皇帝权威或者底线的人,轻者非贬即谪,重则下狱、诛九族。而在仁宗朝,“士大夫不仅不满足于与皇帝共治天下,而且要共有天下”。他们认为,天下不是皇帝一人的天下,天下之事不能由皇帝独裁,“政事由中书则治,不由中书则乱,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被“批龙鳞”“犯天颜”,宋代皇帝虽时有震怒,却并非置若罔闻,“事无大小,悉付外廷议。”
    所以呢在这个大时代大背景的专制主义皇权的笼罩下,仁宗时期的朝臣算是幸运的,文臣谏官不断给皇帝提建议,唾沫星子都喷在皇帝脸上,不断约束皇帝的行为。对此,仁宗大多数时候时包容的,时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就像唐朝唐太宗听取魏征意见那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这一时期的许多朝臣品德高尚,为了心中的正义据理力争,敢于上谏。虽外有西夏与辽的威胁,内有一些地方政变发生,内忧且外患,但总体而言,仁宗时期算是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天下太平,文化昌盛。
    仰望历史星空,我们既看到了范仲淹、韩琦、包拯、王安石等优秀政治家,看到孙复、石介、周敦颐、二程等杰出思想家,还有柳永、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苏轼等文学家。所谓“仁宗一辈子没有走出皇家宫苑一步”,却“搜揽天下豪杰”,“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用”。
    近期看了很多历史书,我是真的同情古代皇帝了,一点自由没有,国事被人管、人事任命被人管、私生活也被人管,君主制的制度体系下,皇权与大臣们权力之间的矛盾,真的是非常非常的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将越来越深,更加无法通过人事的变换、制度的改革来解决。就像一根打了无数死结的绳子,解起来将费心所有的精力,但是你的精力往往来不及解开所有的死结,你的生命却已经结束了。厉害的皇帝,要么非常强势,如秦始皇、朱元璋、康熙等,能够树立威信、掌控权力,让手底下的大臣不敢质疑你。要么就是像宋仁宗、乾隆一般,懂得与臣下搞好平衡,让社会平稳的发展。较差的皇帝,就是个性太过鲜明,身在帝位,却想过自由的人生,可悲可叹呀。所以,皇帝真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的。收拾收拾好念想,继续读下一本书去吧!

    高一9班作业(2022.5.1~5.4):《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读后感

    作业要求: 1. 5月1~4号阅读完书籍《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写作一篇读后感提交。提交形式:在本文后面以评论形式跟帖提交作业。 2. 读后感内容和格式要求:自选角度,自拟...

  • 中古世界的黄金时代

    高一(9)班 马一鸣 1691字

    读后感之——郭瑞祥《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
    它莺歌燕舞,华晔玉瑾,性格如宋词般温婉,气质如兰花般高雅。它市列珠玑,云盈丰华,创造了不可一世的繁华和登峰造极的文化。
    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的成就在历史上是非凡的,仁宗统治期间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开创了无与伦比的“仁宗盛治”的政治局面。据说在他死后,就连敌国的君主百姓都为之痛哭。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享有“仁”字庙号的皇帝,也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四十二年之久。
    关于宋仁宗的生平,本书第一章“她带走一个时代”就讲的是仁宗的养母刘娥。那是赵恒,也就是宋朝的第三任皇帝宋真宗一见钟情的故事。由于刘娥出身低贱,且久未生育,不能被封为皇后。后来,刘娥的侍女李氏生下了皇子,刘娥对外隐瞒实情,宣称是自己所生。这段故事,被后世演绎为“狸猫换太子”,而这个皇子,就是仁宗赵祯。有了“儿子”刘娥终于得遂所愿,晋封皇后。皇位犹如莲花宝座,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但这无法阻挡刘娥内心对更高权位的觊觎幸望。她的夙愿就是当一回皇帝,着一身皇帝穿戴,哪怕这只是象征性地当一回皇帝。一日早上,刘娥启程前去拜谒太庙。到了太庙,她换了一套服装:着衮服、戴冠冕,一如皇帝穿戴,只是稍加改动,以显谦恭,还给它取名为“仪天冠”。
    对于刘娥的评价说法不一。刘娥虽是出身卑微,但她也在宫中彰显了她独特的智慧,她不像吕后那样心狠手辣,也不像武后那样赶尽杀绝。她以温柔的力量征服对手,化敌为友,为自己留下后路,为政局留下和平。其实,在我看来,或许她身上还是少不了得寸进尺、爱慕虚荣的心理。如此评价当时的皇太后确实不妥,但我也能够深深地理解晏殊这一类忠臣的良苦用心,同时还替他们捏一把汗。
    宋仁宗以他的“仁”流芳于世,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讲的就是谏官如何教训皇帝的事儿。当时有一位直言敢谏的大臣,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包拯。黄祐二年(1050年)九月,张尧佐趁朝廷举行的郊祭天地大典,滥发赏钱,拉拢人心。包拯上奏认为这样的人不应任三司这样重要的岗位。就此问题,谏官们与都红了眼,但宋仁宗仍无动于衷。退朝时,王举正要求百官留下来与仁宗开展廷辩。皇帝无论如何是不可能说得过一群靠嘴吃饭的饱学之士,因此想竭力阻止廷辩,盛怒之下,说:“节度使不过是个粗官,有必要争论吗?”正是这一句话,让谏官们抓住了把柄。殿中侍御史里行(官职名)唐介当时站在众人的后面,他扒开前面的人,噌地蹿到前排,质问仁宗,说他对祖先不敬。这场廷辩胜负已定,仁宗又不愿让步,起身就走。这时,最大胆的台谏官包拯真的出“手”了。他上前拽住仁宗的衣襟,不让仁宗回宫。于是二人站在朝堂的出口处,包拯大声地给皇帝上一堂官吏任用中亲疏能庸的政治课。包拯越说越激动,吐沫星子乱飞,二人离得又近,仁宗被喷了一脸的口水,赶忙用宽大的袖子遮住脸,捂住鼻子,挣脱开匆匆下殿,跑回后宫。
    仁宗在位期间,文化发展非常繁荣,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在他一朝。这一时期,医学、天文学等均有所发展。
    不过,对于宋仁宗在位时期的功绩也有否定的声音。一是边境危机。虽然辽与北宋缔结了“澶渊之盟”,但辽对北宋的侵扰始终没有停歇。党项族李元昊日渐桀骜,不臣之心日显,冲突屡屡爆发。北宋丧师失地,被动应付,北宋“积弱”之势日益恶化,边境危机重重。二是财政危机。当时经济虽繁荣富庶,但贪官污吏搜刮成风,底层民众生计贫困,朝廷财政困窘。仁宗没有彻底消除北宋“积贫”之弊,较以往反有恶化趋势。这也是后来宋神宗、王安石推行变法图富强的主要动因。三是社会危机。由于贪官污吏横行,民生艰困,走投无路的民众不得不铤而走险,发动暴乱。据不完全统计,北宋民变、兵变有史可载者共计203起,仅仁宗一朝就有57起,是北宋九朝之最。
    历史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大学问,许多学者的观点都难免主观或是片面。通过本书,纵观历史,我们对宋仁宗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评价宋仁宗,他有生性宽厚、豁达善纳、恭俭仁恕、敦睦九族,以和万邦之处,也有好色喜酒等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一位皇帝,也会有人性的美好或是不足。
    宋仁宗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在那些旷世巨擘们的倾情出演下,上映着这个中古世界的黄金时代。
    2022年5月3日

  • 高一9班作业(2022.5.1~5.4):《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读后感

    作业要求: 1. 5月1~4号阅读完书籍《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写作一篇读后感提交。提交形式:在本文后面以评论形式跟帖提交作业。 2. 读后感内容和格式要求:自选角度,自拟...

  • 120
    《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修身课》第五课“孝悌忠信:人伦规范的框架,治国理念的核心”读后感

    读中华文化最不缺事例的就是“孝悌忠信”了:“二十四孝”“庾衮侍疫”“岳母刺字”“朱晖许堪”等等故事都是信手拈来,但是有没有想过这孝和忠算不算是一种封建社会的旧道德和旧...

  • 120
    《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修身课》第四课“独善兼济:中国士子的律己精神”读后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的话语,孔子的思想。所谓儒家之学,就是《论语》之学,就是修身之学:“从吾日三省吾身”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儒家从独善出发,提出了慎独。...

  • 120
    《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修身课》第三课“修齐治平,士子人生追求的四级阶梯”读后感

    当一个屋子没有清扫时,你认为这房子的主人能不能干成大事?汉朝的陈蕃骄傲地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乍一看是不是很有道理,但是清朝刘蓉的父亲给出了他的回答...

  • 120
    《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修身课》第二课“厚德载物:中华文化深沉敦厚的内在动因”读后感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从《大学》里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到《尚书》中的“宏于天,若德。”德,这一个字就镶嵌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长河里。 纵...

  • 120
    《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修身课》第一课“自强不息: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读后感

    可能我们早已对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和刑天报仇这样的传说故事都耳熟能详,倒背如流。但今天我打开国学书在国学经典中重温这些故事时,我才发现古人的大智慧原来早就深藏在其中。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