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修身课》第五课“孝悌忠信:人伦规范的框架,治国理念的核心”读后感

        读中华文化最不缺事例的就是“孝悌忠信”了:“二十四孝”“庾衮侍疫”“岳母刺字”“朱晖许堪”等等故事都是信手拈来,但是有没有想过这孝和忠算不算是一种封建社会的旧道德和旧传统呢?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臣子与君王之间又是怎样一种关系?

二十四孝


      这就关系到孝悌忠信的一个精神本质了,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就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家国天下”,从家庭到家族再到国家,“孝悌忠信”就是这种思维路径形成的具体的伦理规范。所以中国的宪法“精神”又称之为“家庭的精神”,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家国天下


      孝悌忠信,作为仁的具体的外在伦理规范,注定了它在儒学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在政治上也有功不可没的成就。也正是因为这样,“孝”成为了历朝治国的核心理念:无论是汉朝的“孝悌常员”还是唐宋的以孝治国,都体现出“孝”在中国传统理论与政治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千万不能因为腐儒么的愚忠愚孝而否定了传统文化中的“孝悌忠信”这一传统美德,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孝悌忠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