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程士钊院长,各位爱学习、愿成长的家长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今天的主持人,也是学校心理学老师。在请出今天的主讲嘉宾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
前天,身体向我发出了明确的警报:明显的疲惫,能量见底,对孩子也失去了耐心。 我清楚地意识到,如果继续硬撑,只会持续损耗自己。当务之急不是“坚持”...
“三人协力团”家庭公约 我们是彼此最亲爱的家人,也是并肩作战的超级团队!我们的目标是:互相帮助,共同承担,把我们的家变成世界上最温暖、最整洁、最...
这份“难过”,并非因为您错了,而是因为您触碰到了被您用“反思”之名所掩盖的、那个真实且疲惫的自我。 “反思时难过”的真相:被理智鞭打的委屈您的“...
1. 能量管理的最高原则:先蓄水,再斟酌是否给予 · 心法:每天醒来,先问自己:“今天,我能做哪一件最小的事,来为我自己蓄水?” 可能是5分钟的...
修行进阶:从“有为”到“无为” 一、木之生发:从“形”到“气” 1. “仁木”内养(深化):在读书会中,不仅分享知识,更有意识地引导温暖、包容、...
有效沟通: 1. 根基:内在稳定 > 外在技巧。 沟通问题的根源往往不在孩子身上,而在我们内心的“恐惧”(怕孩子犯错、怕自己失职、怕未来不好等)...
为什么我们允许他人做他人的时候往往会走入另外一种极端,无能为力的漠视? 是我们的内在状态和认知需要提升和调整。你所问的“缺少了哪一环”,答案是:...
为什么我们常常处于不是想改变对方的控制阶段,就是无能为力的漠视?而不是带着爱的允许? 我们之所以容易在“控制”和“漠视”两个极端间摇摆,而难以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