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身体向我发出了明确的警报:明显的疲惫,能量见底,对孩子也失去了耐心。 我清楚地意识到,如果继续硬撑,只会持续损耗自己。当务之急不是“坚持”,而是“保存体力,提升能量”。...
前天,身体向我发出了明确的警报:明显的疲惫,能量见底,对孩子也失去了耐心。 我清楚地意识到,如果继续硬撑,只会持续损耗自己。当务之急不是“坚持”,而是“保存体力,提升能量”。...
“三人协力团”家庭公约 我们是彼此最亲爱的家人,也是并肩作战的超级团队!我们的目标是:互相帮助,共同承担,把我们的家变成世界上最温暖、最整洁、最快乐的乐园! 第二章:超级英雄...
这份“难过”,并非因为您错了,而是因为您触碰到了被您用“反思”之名所掩盖的、那个真实且疲惫的自我。 “反思时难过”的真相:被理智鞭打的委屈您的“反思”往往不是温柔的自我觉察,...
1. 能量管理的最高原则:先蓄水,再斟酌是否给予 · 心法:每天醒来,先问自己:“今天,我能做哪一件最小的事,来为我自己蓄水?” 可能是5分钟的静坐,可能是读一页无关紧要的闲...
修行进阶:从“有为”到“无为” 一、木之生发:从“形”到“气” 1. “仁木”内养(深化):在读书会中,不仅分享知识,更有意识地引导温暖、包容、鼓励的交流氛围。 2. “木乐...
有效沟通: 1. 根基:内在稳定 > 外在技巧。 沟通问题的根源往往不在孩子身上,而在我们内心的“恐惧”(怕孩子犯错、怕自己失职、怕未来不好等)。 这份恐惧会让我们脱离“当下...
为什么我们允许他人做他人的时候往往会走入另外一种极端,无能为力的漠视? 是我们的内在状态和认知需要提升和调整。你所问的“缺少了哪一环”,答案是:缺少了“联结”与“积极关注”的...
为什么我们常常处于不是想改变对方的控制阶段,就是无能为力的漠视?而不是带着爱的允许? 我们之所以容易在“控制”和“漠视”两个极端间摇摆,而难以停留在“带着爱的允许”这个中道,...
源于道德经共修小组的生命体悟与实践智慧。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通过大家共同真诚的分享,我们见证了道德经这一古老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的无限作用。 一、虚极...
一、 三大有害互动模式:识别“自动驾驶”的陷阱 当我们无法处理自身情绪时,会无意识地陷入三种本能反应模式: 1. 控制(Control) 为何发生:孩子的行为触发了我们内...
早晨共读孩子越来越偏执,我们触及了一个核心议题:偏执并非孩子的本质,而是关系中的信号。 它提醒我们,孩子的"固执"背后,往往藏着未被理解的体验、未被接纳的情绪,以及需要重新审...
育儿之道,在于修己而非修人 清晨共读《孩子忽然不笑了》,书中的一个核心观点点亮了我们的讨论:真正的倾听,必须以理解孩子为基础。否则,我们听到的只是声音,而非心声。 那么,如何...
一、认识拖延:看见真相即开始解脱 拖延的三大核心根源 1. 思行失衡(想得多做得少) -过度思考陷入自我设限的循环 - 关键认知:大多数问题是想出来的,而非真实存在的...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所以,直译过来是: 像珍视自身一样去珍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像爱护自身一样去爱护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
"每周五的共读会,不只是读书,更是读彼此的人生。" 周五,刚到工作室,一群人的笑声已经漾满了屋子,吃的喝的喷的聊的,这哪里像是严肃的经典研读会,分明是老友们的每周团聚——只...
一、生活中的有与无:处处都是道的显现 1、器用之美:无之以为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茶杯:陶土为"有",中空为"无",正是这空无之处,才能容茶汤润喉。 房屋...
道德经第十章以一连串追问直指修心核心,第十五章则刻画了“善为道者”的鲜活面貌——两相映照,不仅回答了“修什么”,更勾勒出“修成何样”。 一、身心合一:从专注到自然在场 第十章...
将他人视为“镜子”与“陪练” 您与他的相遇,绝非偶然。他像一面精准的镜子,照见了您内在某些尚未完全坚固的部分,比如对认可的渴望、被侵犯边界时的情绪反应。 真正的修炼,不是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