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上海
  • 《老人与海》读后感
    高二九 霍心怡
    《老人与海》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小说家海明威。这本书是海明威在1952年的时候创作的,并因此获得了1954年的第54届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位老人与一片大海的故事。在遥远的加勒比海边上,住着一位老人。虽然他年龄大了,但仍然早出晚归,以捕鱼为生。
      老人没有子女,都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那是一个男孩子。那男孩子从5岁起,就跟着老人出海,学习捕鱼的本领。每天早上,他们天还没亮就起床了,早早地去码头,然后驾着小船驶往辽阔的大海。
      有一次,老人和孩子在海上待了40天,一条鱼都没有抓到。于是,孩子的父母便认为老人太倒霉,把孩子送到了另外的一条船上。从那之后,老人便每天孤独一人在大海上捕鱼。又过了44天,他还是没有捕到一条鱼。人们都说他倒了大霉,在暗中嘲笑他。老人却一点也没悲观,他知道他一定会捕到大鱼的。
      果然,他出海的第85天时,在一只黑色军舰鸟的指引下,老人找到了金枪鱼群。就在不经意间,一条大鱼咬住了老人放下的鱼饵,这是一条空前无后的大鱼,足足有1000多斤重,老人根本拉不住。可是,老人没有放弃,他始终死死地拽住钓索,凭借丰富的经验与大鱼搏斗。
      这条鱼是个强有力的对手,它拉着老人和船在大海上破浪而行,足足游近三天三夜。老人的体力渐渐不支,但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
      凭借这股信念,老人最终获得了胜利,比小船还大的马林鱼成了老人的猎物。
      海明威:“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可以被打败。”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再大的挫折,只要心中有必胜的信念,最终都会获得胜利。所以,遇到挫折不要灰心,不要绝望,因为我们不能被自己打败。

    【学生作业】9班:2022.10.29《老人与海》《百年孤独》读后感

    要求: 1.从《老人与海》《百年孤独》中选择一本书,写一篇鉴赏短文,自拟标题,不少于500字。 2.鉴赏短文内容可结合本周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拓展阅读资料展开,鉴赏可以聚焦一个...

  • 《老人与海》读后感
    朱书逸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每当我遇到困难时,这句话总会浮现在我的脑每,给予我继续前进的勇气。
    这个叫桑提亚哥的老人深深地震撼了我,也在连续8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坚持着自己的信念,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条鱼实在是大,老人用他的小帆船在海上拖了3天才把鱼杀死,绑在小船的一边。但在归程中这条大马林鱼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鱼骨。
    老人桑提亚哥,尽管一开头就处于不利地位——8天没捕到鱼,认为“倒了血霉”,而且别的渔夫把他看作失败者。然而他的英勇正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老人明知对方力量比他强,还是决心战斗到底,尽管结果鱼肉都被鲨鱼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英勇意志。
    老人在第一条鲨鱼咬去了大块肉后想:“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句话道出了本书的主题。从这方面来看,本书并不是什么寓言,而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
    老人在重压下仍能保持优雅的风度,他是他一个精神上不可战胜的硬汉子!他是明知要失败而不怕失败的英雄!他的不被失败压倒的顽强搏斗, 正昭示了人类那不可推残的精神力量。它是人的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的化身。
    在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当被巨大的挫折接连不断的打击时;当那蜂拥而来的突难来临时;当你那饱受推残的心已无力抵抗时,你可以来学习一下这位老人。 一位硬汉的人生, 一种奋斗的人生观。 作为学生,我们需要学习这样的人生观, 面对困难,需要有无畏的一种精神,绝对不能被打败!

    【学生作业】9班:2022.10.29《老人与海》《百年孤独》读后感

    要求: 1.从《老人与海》《百年孤独》中选择一本书,写一篇鉴赏短文,自拟标题,不少于500字。 2.鉴赏短文内容可结合本周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拓展阅读资料展开,鉴赏可以聚焦一个...

  • 高一9班 朱书逸
    近期,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谏逐客书》这篇文章,也在早读背诵了这篇文章。通过自己的阅读和老师的讲解,我充分学习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深刻的含义也令我颇有感触。
    当时,韩国派一位水工——郑国去游说秦王嬴政,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物力使秦国疲惫,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但是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了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多想游间于秦,于是下令驱逐客卿。而李斯也在被驱逐的行列之中。他深谋远虑,写下《谏逐客书》来告诉秦王不应该这么做。他写下的这篇奏章深深打动了秦王,秦王于是收回成命,不驱逐客卿。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的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远见,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治国用人路线。这篇文章表现的不分区域,任人为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文章一开头,李斯就表明自己反对逐客的观点,但措辞并不尖锐。他没有说逐客是“陛下之过”,而是委婉地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既表示自己不认同,又没有让君主难堪。
    然后,李斯引用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用贤士而强国的例子。引例实在,具有代表性。李斯由所引之例得出的结论便是秦若要强国,不能不纳客卿。而强国,称霸天下正是秦王所追求的。
    再往下,李斯大篇幅地描述了秦王喜爱他国珍宝,运用反证说明秦王并没有完全抵制他国之物,由此过渡到如今逐客之况。文笔顺畅,合乎情理。李斯指出若是只重声色珠乐,轻视人民,这就不是驾驭诸侯,使四方臣服的方法了。
    往下一段,李斯更说得巧妙。一句“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就能有效地勾起秦王的忧虑。逐客就等于让别国壮大力量啊,这是一心要称霸的秦王绝不容许的。
    最后,李斯写道“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表明逐客会令秦国处于危境。在说明的逐客的结果同时,又间接表明了自己的忠心:我反对逐客不是为了私利,而是因为这对秦国是不利的啊。
    由此可见,这篇文章论证十分巧妙,具有独特的匠心。也表明了李斯的博学多才,思辨之广。

    9班作业(5.14)

    写《谏逐客书》读后感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5月15日下午5点前,以回帖评论形式提交作业,读后感格式要求:包含读后感标题、班级、姓名。 提交前请大家认真检查标点符号,检查是...

  • 《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 》
    1009 朱书逸
    “宋仁宗”。
    在历史上,他或许并不出名,我甚至在老师给我推荐这本书之前,都没有怎么听过他的名字。唯独“庆历新政”在历史书上淡淡的描写,给我留下了一点点的印象。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他并不是非常了解, 那第一步就从他的谥号看起。
    “仁”,亲也,本义指对人亲善、相亲,后发展为广义的道德范畴,如仁爱、仁慈、仁政等。通过谥号,我们可以得知宋仁宗赵祯的性格和执政风格,也由此可知在宋仁宗执政时间,社会将在一个平和宽厚的环境中发展,即使有动荡也可归因于客观原因,与皇帝主观意愿并不一致。
    而宋仁宗在老百姓中的知名度,在历朝历代皇帝里中等偏下,一是因为他没有过于鲜明的性格,不好大喜功也不睚眦必报,普普通通宽厚仁和。二是没有强硬的政治手段,官员被贬被罚并没有生命危险,反而在贬迁之路上游山玩水成就了一些文学大家。
    他虽然没有什么亮点,但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缺点。但是“仁”仍然是他后来得以被他的子明以及研究他的人所赞叹的一个重要原因。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54岁的宋仁宗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那我们再从慢慢历史长河中来看,他更可以被称为一句————“明君 ”。宋仁宗是历代帝王中屈指可数的明君圣主,他是北宋第四个皇帝,也是大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做了42年。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言所说的“造极”的“赵宋之世”,主要是指宋仁宗统治时期。中国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光是北宋就占了六家。这六家又都活跃在仁宗时代。而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都出现于仁宗时代。
    让我们跳出史实,回到书中来看,宋仁宗的“仁”字更是在书中所体现的淋漓尽致。
    当时,朝鲜半岛封建王朝高丽岁岁向北宋进贡。有一次,使者回来报告说高丽的贡物越来越少了,要求出兵教训高丽。宋仁宗说:这只是高丽国王的罪过。现在出兵,国王不一定会被杀,反而要杀死无数百姓。所以最终置之不理,没有去诉诸于武力。宋仁宗不光对人仁慈宽厚,对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史书中记录了他大量严于律己的故事。有一次,宋仁宗在散步,时不时的就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是为了什么。宋仁宗回宫后,风风火火地对嫔妃说道:“朕渴坏了,快倒水来。”嫔妃觉得奇怪,问仁宗“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呢。”宋仁宗回答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我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对属下能如此细致入微之体恤,委实不易。
    纵观整个宋朝来看,他的贡献也是十分巨大的。大宋帝国前后共计三百年,仁宗一朝可谓是达到了宋朝的巅峰时期。这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抑或是文化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就连一直被人们所诟病的军事,在此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与辽国议和同样是成功的。
    在这一时期的鼎盛,离不开宋仁宗,同样离不开这一时期出现的众多名臣。君臣上下一心,缔造了一个空前繁荣的盛世。众所周知,仁宗时期,出现了不少政治名臣和文化名人,有开创庆历新政的范仲淹,有领兵北上的韩琦,有出使辽国的富弼,有三次出相的吕夷简,有直言敢谏的欧阳修,著名的强势宰相文彦博,还有从行伍出,身的狄青,世代为将的种世衡等等。正是这些名臣良将与宋仁宗共同开创了有宋以来的盛世图景。
    回望他的人生,我们可以发现:宋仁宗早年生活在养母刘太后阴影之下,作为一个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温厚,其武功谋略不及宋太祖、宋太宗,在与西夏王朝的长期对峙中表现平平,宋王朝屡战屡败,军事上处于弱势地位。然而,仁宗知人善任,也想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弊端,因而其在位时期名臣辈出。
    总体而言,仁宗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悯人的情怀。

    高一9班作业(2022.5.1~5.4):《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读后感

    作业要求: 1. 5月1~4号阅读完书籍《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写作一篇读后感提交。提交形式:在本文后面以评论形式跟帖提交作业。 2. 读后感内容和格式要求:自选角度,自拟...

  • 18堂国学课 第16课 韬光养晦 有感

    “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 而它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

  • 18堂国学课 第15课 因势利导 有感

    因势利导指的是,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使其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发展。 乍一听可能会以为是一个贬义词 实则并不是这样的。 文中讲述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鯀禹治水,第...

  • 18堂国学课 第14课 清净无为 有感

    清静无为指的是: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他主张着心灵虚寂、坚守清净 、无为而治、复返自然 。 我们单单看这个可能会以为,他就是不作为、不想事情、不在乎的意思。但其实...

  • 18堂国学课 第13课 返璞归真 有感

    返璞归真意思是指——回归到一种朴素本真的原初状态。 看到这里就不禁想起了——隐士。 中国的隐士有许多种,真隐士大致有四种情况:或因政治黑暗,不愿与统治者合作而愤然归隐;或因避...

  • 18堂国学课 第12课 刚柔并进 有感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 这里的“刚”是一种勇于承担责任、奋力拼搏的气魄;“柔”则是对待功名...

  • 18堂国学课 第11课 有容乃大 有感

    有容乃大——它的意思是:有包容心、有气量、 才能,有大成就、大格局 。他出自《尚书 ·君陈》:“ 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 ,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 美美与共...

  • 18堂国学课 第十课 君子之道 有感

    君子之道——就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也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做人标准。 中国是一个君子崇拜的国度,我们几乎将汉语里所有形容美好品格的词语都会拿来去形容君子,比如:自强不息 、厚...

  • 18堂国学课 第九课 四为之志 有感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具有强大的爱国意识与政治意识,从古至今他们都提倡着,要为国为民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许多文人都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且为之不懈的努力着。 这些就叫做——传统士子...

  • 18堂国学课 第八课 慎思明辨 有感

    可能在不少西方学者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怀疑精神及对独立思考和审辩的思维重视不够。其实处在中国思想史源头的先哲们,是无比富于审辩精神的。 道家的老子、至圣先师孔子、儒家的另一...

  • 18堂国学课 第七课 民胞物与 有感

    “民胞物与”这四个字首先听起来就让我有了疑惑:“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又代表着什么呢?” 而读了18堂国学课,便让我对它有了十分深的理解。 首先先来解释一下它的意思:名胞物...

  • 18堂国学课第六课 浩然正气有感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我们所敬佩的伟人文天祥留下的 光射千...

  • 18堂国学课 第五课 孝悌忠信 有感

    “自古忠孝两难全!”忠和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被由古至今被文人墨客歌颂的两种美德,但关于先“忠”还是先“孝”这个话题的争论一直延续到今。 “孝”是历代治国的核...

  • 18堂国学课 第四课 独善兼济有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孟子在他的著作《孟子·尽心上》中提出来的一个儒家的重要主张。这其中蕴含的“兼济天下”成为后来文人雅客修身养性的重要品格之一。 而儒家在达成这...

  • 18堂国学课第三课 修齐治平 有感

    古时人认为,大丈夫应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在的修养往往是一个人或者说是一个君子,必须具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东西。 文章开头也用了“连一间屋子都扫不了 怎么能平天...

  • 18堂国学课 第二课 厚德载物 有感

    儒家有所谓“三不朽”,“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一言。” “立德”不仅不朽,而且至高无上。 而这其中表现的“厚德载物”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传承的重要的民族...

  • 18堂国学课 第一课自强不息 有感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自强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之一,也是中国人从古至今一直崇倡的伟大精神。 在中华古神话中:《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 、《愚公移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