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我真得怂的不行吧,在不喜欢的地方,做着不喜欢的事情,很多时候心情抑郁,但是毫不反抗,反而默默安慰自己要好好接受这一切。其实有很多机会都可以逃离,为什么不逃走呢?甚...
或许是我真得怂的不行吧,在不喜欢的地方,做着不喜欢的事情,很多时候心情抑郁,但是毫不反抗,反而默默安慰自己要好好接受这一切。其实有很多机会都可以逃离,为什么不逃走呢?甚...
情真意切,真挚动人,望亲人在天堂安好
世间再也不见您您走了。 猝不及防。 不愿去想。 避无可避的逃避。 难以面对的现实。 一个人。 天上冷吗? 身边孤寂吧? 托梦来吧! 还是转世去了? 我在这边。 恍惚着活。 懵然如梦。 坐卧...
觉得作者说的跟屎一样的请赞我
其实很难说这种“原谅”是不是一种被大众,民意要求下的迫不得已,也有可能小姑娘心里面是真的这么想的。她的心理层面到了哪个程度,我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她父亲去世后,她得到了多少的支持(social support)。
之前在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的反白人至上主义的游行暴乱中,不幸去世的姑娘,她的母亲在葬礼上用了“magnified”这个词来形容她,认为她是因为人类平等这一壮举而牺牲,只能更加成全了她的不朽。这种思想,或多或少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类比耶稣为人类钉上十字架。而这种信仰,的确是让这位姑娘的家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把姑娘撞死的凶手的负面情绪中解放开来,她的父亲说,他们想“put down hate”。这种家庭的信仰力量是一种支持,让生活更好地回归秩序。
去年在美国闹得沸沸扬扬的斯坦福学生运动员的性侵案,被性侵的女生在案件尘埃落定后写的一封饱含情感的公开信,最后便提到了希望这个性侵者“Your life is not over, you have decades of years ahead to rewrite your story. ……Figure out how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your own conduct.” 这封公开信很长,涉及了女生的心路历程与她被性侵后寻求法律援助中间的阻挠与磕绊。她提到了曾经有多少人站在她这边,包括家人、警察、医护工作者、法律人员、学生、捍卫女性权益者、不知名的陌生人给,她安慰、鼓励,与她一起努力。这封信的出现,是该女生对被强暴的事情的一个彻彻底底的放下与释怀,途中她历经了3年。无数的情感上的痛苦、挣扎与反刍,和行动上的寻求施与伤害的人的判决,所以她能原谅,能放下。
至于这个小姑娘,这个事件,她可能有很多的支持,取决于她的家庭背景与学校的氛围。她多久能做到真正的释怀,还与她自身的承受能力、对待负面情绪、怎么看待父亲的牺牲、韧性等等的方面,总结起来就是心理力量有多强大有关。如果她对父亲所秉承的的教育信念很坚持(比如性格可以改,老师应当敬业),这种坚持的力量也是一种保护,能让她更好地度过人生的艰难。
我举得小姑娘在说出原谅的时候,并不是完全扭曲的,里面多少有真心实意在。一方面,大众完全可以理解她的恨,她也可以不说出她的想法,或者完全只注重在当下的生活。另一方面,女必肖父,小姑娘的确很有鲍老师的风范。那站在鲍老师的立场,原谅或许是最快让母女俩的生活重回正轨的心理选择。每个人处理情绪的方式都不一样,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未尝不是一种疏导情绪的方法。
诚然,时间太短了,国内也并不像美国那样注重心理重建,小姑娘之后的心理与情绪的安放,还需要更多的关注与帮助。但是,从她的采访可以看出,我相信,这个小姑娘自身有着强大的力量。
我们现在的境遇就是怎样,保护好自己,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老师也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
好好做父母!想到一件难过的事! 上上个周五,快要放学了,我班两孩子在操场踢足球玩耍,起了点小矛盾,其中一个把另一个打了一拳,结果将眼睛打伤了,眼眶骨折。刚开始,他来找我告状,用我上课教给...
越长大越觉得,其实没那么多人真心希望你过得好
为什么我不想让熟人知道我在写作?文/一尺素 1 其实我之前还有一个笔名,暂且用xx表示吧。 那是我写作的萌芽,在网上用xx笔名发表过许多文章,其中有几篇被微信公众大号转载,阅读量超过了几万。 还有工作室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