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宋明理学,朱儒出现“存天理灭人欲”。他这样讲,“张之为三纲,纪之为五常,宇宙之间一理而已。”把儒家名教学说变成宇宙之理,认为人性人欲和天理是违背的,然后强加管制,到明代发展...
到宋明理学,朱儒出现“存天理灭人欲”。他这样讲,“张之为三纲,纪之为五常,宇宙之间一理而已。”把儒家名教学说变成宇宙之理,认为人性人欲和天理是违背的,然后强加管制,到明代发展...
到汉代,已经历经孟儒、荀儒到董儒,儒家已经变态为道家、阴阳家、五行学说,儒家法家,杂糅状态,然后把它独尊为国教,罢黜百家,中国从此没有学术思想重新发生的余地。 然后外儒内法,...
请注意,荀子是法家理论的开端者。 春秋末期中国法家兴起, 纯粹的政治操作,法家学说在战国末期韩非子那儿最终完成,法家理论的起点是人性恶。而在理论起点上给法家理论做奠基者是荀子...
由此就要理解,中国的法家,包括荀子主张严刑峻法,他们叫“法治”,“治理”的“治”,而不是“制度”的“制”。 西方建立的是法制制度,中国建立的是法治手段,法律只不过是君王治理天...
而农业文明是家长制,因为它必须在一个血亲结构下集体协作,才能精耕细作,才能生存。家长式是天然金字塔形的。因此它如果要管理,首先要尊重金字塔上面的那个管理体系。因此它一旦说人性...
请大家明白前面的课程内容。 由于工商业文明,每一个人变成自由人,每一个人是平等人,每一个人是有个人权利的,因此要组成社会结构,你就必须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 每一个人都以有权力...
可古代中国反过来了,它认为人性恶就是老百姓恶。大家听孟子刚才那段悖乱暴民说。 他说:“古之圣人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谓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由于老百姓人性恶...
中国东亚是封闭地貌,它把人类最原始的思想完好保留,所以它把人类最早人性善的看法保留下来。到了荀子、韩非子主张人性恶的时候,在人性观上已经跟古希腊对齐了。 但是大家注意,西方讲...
“三者偏亡,焉无安人”,如果天地先祖君师这三者任何一个丢失了,天下就不得安宁。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由于这个原因,整个政治文化就应该做三件...
再看孔子下面一段话。 他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生”是人生命之本,你生命来自于天地。“先祖类之本也”,你的祖先就是你人类这个物种的...
再看孔子下面两段话,孔子讲,“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
那么人性到底善还是恶呢?可以从两点来讲。 第一,人性受制于社会性,社会体制越良善,人性就一定越良善。社会制度越败坏,人性就一定越败坏。因为在一个败坏的制度中,你保持良善之心就...
第二就人性总体来说,它一定是越原始的人性越善,文明越发展的人性越恶。因为人类文明是一个不断败坏和堕落的过程, 这就是为什么越原始的学者越主张人性善,越后发的学者越主张人性恶的...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的内心深处都是能明辨是非的。这就是人的智慧的来源,智慧的萌芽。 大家听听,这是人性善学说的表述,也非常有道理。所以如果从人性深处讲,人性深处既有孟子...
但是孟子是主张人性善的。大家听一下孟子这段话。孟子讲“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人都有怜悯他人之心,这叫恻隐之心。这就是“仁”这个东西发端的那个地方。 他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他说“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如果你顺着人性去展开社会管理,那么社会一定紊乱,暴民一定充斥天下。 大家注意,荀子的人性论是性恶论。他这一段话说...
百样菜肴分秒出,行厨莫谓宴筵难。 食材多是半成品,配料秪疑不得看。 冻久如何寻本味,饥时或可就三餐。 流程工艺思应少,烟火人家一道欢。
他说"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人的天性就有嫉妒和仇恨这样的恶的一面。他说因此残贼生而忠信亡了。没有忠信,人的天性是不会讲忠信的。 荀子说,“生而有耳目之欲,...
特别提醒大家注意,法家更多地出自于儒家,而不是出自于道家,它是儒家后学流变的产物。 尽管它早期在春秋末期,跟儒家没有关系,是孔子坚决反对的一个滋生流派。 下面看看荀子的言论。...
荀子提出了法后王, 提出性恶论,而且提出一反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也就是不承认天命说。 这一点跟墨子稍微有点像。荀子的学说是儒道法的第一次合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