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山东
  • 脑海里关于狼的内容很少,以前读过学生的课本《天狼》,再就是蒲松龄笔下的《狼》,在我眼里狼就是奸诈的代表,虽然它很聪明,却让我没来由的没好感。而天狼也让我感觉那是作者过多地渲染,反应更多的是人性。读了《狼图腾》后,才感觉狼确实是最值得尊敬的对手,狼会打近战、夜战、奔袭战、游击战、运动战、一大堆的战,真是天下第一兵家。只可惜狼不会著书,要不然这样的智慧,我们人类也可学习,这是与生俱来的天性。

    20180529共读第十六周第二天

    每当某天发的太晚, 担心无一人留言时, 总会有些惊喜! 感谢近阶段始终在坚持的 郭红娟老师 王晓菲老师 闫海燕老师 孙小霞老师 感谢始终给我们引领的刘春平老师 向每日战斗在中...

  • 今天读了四节内容,受批评的男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能是那个男孩做得太过分了,可能是老师们太急于让孩子改正错误,方法有点简单粗暴了,将心比心老师的初衷我是能理解。但站在局外人的视角,我也感同身受着男孩的可能会坦然面对这样的批评,惯性地学会冷漠地接受批评,这不是我们教育想要看到的结果。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像王老师那样,让学生感受到他在接受教育,教育就失去了它的目的。而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就是需要耐心与反复的过程。可能承载着这样的心态,就不会忽略掉必要的教育。

    20180528共读第十六周第一天

    看到咱们群里很多妈妈,都谈到为自己的孩子重新读书,谈到孩子对妈妈唠叨的质疑,谈到教育孩子中的烦恼。 一方面感受到大家自身进步的渴望和对孩子寄予的深切希望,另一方面又想提醒大家...

  • 我想读什么书?哎,我能读懂名著吗现在?以前真没想过这方面,现在想想却不知道。心里一阵哆嗦,不知道自己想读什么书,需要读什么书?
    刘老师说,读经典才能滋养人。自己读过的名著几乎没有,也就上大学的时候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勉强算。其实我挺喜欢读书,小时候故事大王《安徒生童话》,民间故事,神话故事,我都有整套的。那时候都是我爷爷给我买的,他是会计去镇上办事儿,经常会去书店给我买书。上了大学也喜欢泡图书馆,但是那时候就会看。《青年文摘》《读者》这些杂志,拿包纸巾,边看边哭,还邀室友说,"走,一起排毒去。"
    工作以后才发现自己读的书太少。当时在学校里也有一段儿时间想读点什么。一位师姐跟我推荐说,"你可以看看罗曼罗兰的作品。"三分钟热血过后,早忘了,到现在想写点什么,发现自己没有积累,没有沉淀,终究不行。我决定买一本《约翰.克里斯朵夫》开始。

  • 今天读的这两篇文章《不做行内的外行》和《校长“把门”与班主任“坐班”》,都让我感觉我离教育有点远了,拼时间,拼体力,拼汗水来获得成绩,不科学也不人道,但为了中考孩子的前程,也只能为之了。我们都希望教育就是那样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我们都希望教育就是那样学生幸之,教师乐之,但现实就是得把分数当成教育的成果,把考试当教育的手段,把做题当教育的策略啊。

    20180517共读第十五周第四天

    这两天一直在想春平老师老早之前的建议, 我们不能光读教育的书籍, 虽然专业, 但略显功利, 真正的读书是需要浸润心灵的! 反观我们团队里的大牛, 必定是对文字有较高的驾驭能力...

  • 今天读了《把人放在前面》,很佩服文里的美术老师,虽然别人都投机取巧,一学期下来每节课只让学生临摹一副作品,准备对付期末考试,以此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而这位老师居然能固守自己的职业道德,还学生一个学习的空间,一个成长的空间,我觉得做他的学生是幸福的,即使将来毕业后也不会忘记这样的老师。但作为同行,我也的确感受到了教育的悲哀,这样的考核把老师和学生都当成了机器,究竟谁会在中受益?真正的教育是必须把人放在前面,放在分数的前面。

    20180515共读第十五周第二天

    共筑中国梦,璀璨新荣成! 志敏大师操刀, 又一力作出世! 来来来,晒出来, 大家瞻仰膜拜!

  • 分享一下吧!
    教师报这个版面要求,字数不超过1500,好像1200字左右适宜,必须是自己写的,有真实的做法想法,不要低估编辑的智商,吃文字饭的人,是很容易看出是拷贝的还是自己写的
    建议美女们第一,斟酌好题目,题好文一半,再说一遍,题好文一半[偷笑][偷笑]
    第二,不同版面都有题材和字数要求,一定要按照人家要求,
    希望你们投稿成功

  • 读懂教育
    20180514
    很喜欢王老师写的《读懂教育》里面的小故事,故事里的老师确实很有智慧,为了避免孩子独自洗澡,引发不安全事故。他每天都在每个孩子肚皮上盖章。王老师也是在多年之后,才慢慢觉得灵魂深处,那枚印章静静的提醒他:有一些事,曾经发生,有一些人不能忘记。慢慢终于明白:读懂教育,真的需要时间。
    记得小时候,家里水果上少,吃苹果都是和妹妹一人一半,有一次我叔家的表妹来我家,吃完饭我和妹妹仍然一人一半苹果。这时爸爸严厉批评我,并且要求我把苹果分给表妹一半,我当时很不理解,本来就不多还要分一半。一直到自己有了孩子,妹妹有了孩子之后。真希望他们俩友好相处,但有时我女儿并没有谦让表妹的意思,这时为她的不懂事而感到生气,嘴里还提醒着:有好吃好喝的要和妹妹分享。(因为我的调解,女儿很长时间都说我是小妹的妈妈,不是她的亲妈妈),这时我才真正理解父亲当时的为难处境。读懂教育,真的需要时间。

  • 今天读的是《不跪着教书》的178页到192页
    由种树郭橐驼引发的
    源于不认识“ 橐”这个字,上网搜索知道《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的一部作品。
    郭橐驼本名不详,由于他背部弯曲像骆驼一样,乡民们给他起个外号叫橐驼,而他自己也乐于使用这个名字。他种树很成功,他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平均,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捣土要结实。这样种好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而是离开它不再回顾,不要太过于担心。由此我想到了,对女儿的教育是不是就是过分的担心而造成了她现在这个样子,对于时间不能合理的安排,对于自己的内务,不会整理,丢三落四,不能物归原处。如果能从每一件小事上引导她该如何自己去安排,那是不是现在就会好很多?还有初四的复习已经到了第二轮的复习阶段,总是不放心把课堂时间都给学生,课堂上讲的还是偏多,导致不会的同学,还是没有更多的时间,自己真正去弄明白。那是不是也应该大胆放手给学生,自己去讨论去完成。记得09年刚到我们学校时,我教了初三的四个班的物理课,那时候正好学校提倡师友合作,由于教的班级太多,习题课时我就大胆尝试这种方法,结果,小师傅们讲的还挺认真,可能是学生们互讲的讲解思路互通,最后的效果还不错。
    其实有时候老师稍微的放松一些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儿,有时候管得太具体,太啰嗦反而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