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云南
  • @小猪乔治_7b1e 因为尹志平是小龙女的命运改变关键人物(负面影响方面),而赵志敬则为杨过的命运改变关键人物(亦是负面影响方面)。尹志平死了,而赵志敬若不死的话不符合剧情发展了(旁余人物完成任务了作者就要安排其适时领便当),毕竟尹赵两人是同一矛盾线上的关键导引,矛盾线完结之时两人就应该同一时期“消失”。更何况赵志敬为人比尹志平卑劣太多又非boss级别人物,不死就会造成人物塑造太过而没意义的尴尬情况。

    解剖“神雕侠侣”(4)

    回顾之前三篇的内容,杨过和小龙女经三次分离之后终于成为了情侣,并一起到襄阳去准备取郭靖黄蓉夫妇的人头到绝情谷换绝情丹。 可是,“神雕侠侣”之所以成为神雕侠侣,就是因为杨龙两人...

  • @小猪乔治_7b1e 不是,这都是因为她答应过孙婆婆要照顾杨过一生一世的,小龙女若死而杨过没死,那何圆照顾一生一世之诺?再说没了小龙女的保护,杨过难免不受外人欺负(这个还是非常有可能的,杨过之前与全真教结怨,且武功又没学全),这样实在放心不下还不如一起赴黄泉。当然,也不排除占有欲的因素作怪,毕竟她还是非常在乎杨过的,可是李莫愁搅和之后她能让杨过只身逃跑说明她到底还是为杨过好的,杨过也因此受感动而决定和她一起死。

    解剖“神雕侠侣”(1)

    金大侠不仅于作品正文中不浪费多余笔墨,就连在作品名称的拟定上他都是用字至简——但却用意至深。如此,若不行分解剖析之事,便不能领会作者于作品名称中所隐蕴的深意。不过,在解剖作品...

  • @小猪乔治_7b1e 假如在一段利益判断中摒弃自身利益诉求而以他方诉求为主要审考点,那就是我所谓的无我境界。至于平常所说的“无我”,则是一个佛教用语,那是一种佛法的至高境界之一。

    女人如花花似梦

    女人如花花似梦,梅艳芳所演唱的《女人花》中与此有关的歌词共有两段,第一段是“花开不多时,啊堪折直须折,女人如花花似梦”,第二段则为“缘份不停留,像春风来又走,女人如花花似梦”...

  • 120
    一个人最好的结局是遇见自己

    “中年危机”,不是昨天错过了什么,不是今天做错了什么,而是一种“心理认知危机”。 中年是人生拐点,身体机能一日不如一日。过了人生的拐点, 需要认识: 自己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

  • @衣赐履 兄弟,代郡那20万军队是有的,但那实在是动不了啊,毕竟当时还没大破匈奴,代郡守军调来支援的话等于把家门口打开给匈奴。最糟的还是假如调来了这20万军队那到底能不能逆转得了局势?我记得后来就算大破匈奴后李牧带兵下邯郸也只带了10万左右的兵力,这说明代郡怎么也得10万兵员把守。其实这跟赵国的国土结构有关,赵国的心脏有三个,首都邯郸是一个,旧都晋阳是一个,剩下的一个心脏就算代郡了。我记得当时晋阳好像是已经被秦国占领了,这样的话总不能为了长平之战就把另一个心脏代郡给放弃了吧?也正是因此,后来赵国邯郸被秦国攻破后,赵嘉还能逃到代郡去复国,“代王嘉”这个称谓直接说明了代郡对于赵国是多么的重要。正所谓“有利必有弊”,心脏多了可以有“狡兔三窟”之效,但同时也有首尾不能相救之弊,毕竟救了这边那边又顾及不了,直接就被动了。总之,读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之后的赵国历史,内心总不免会有多少无名的惆怅感,难受。

    【酱香通鉴】长平古战场实地勘察记——对白起包围赵括40万大军的另一种猜想

    衣赐履按:写了《七问长平之战》后,不少朋友热情留言,既有对我的鼓励,也有对一些问题的探讨。我在文中参考了许多资料,但依然有一些问题拿捏不准,心里总有点放不下,特别是没有到现场...

  • 我说说我个人的一点想法。我看过一些史料,在只言片语中,应该是廉颇做统帅时期,其所辖军队大概20万左右。赵括代替廉颇的时候,并不是自己来的,而是又带了20左右的军队。这样,前线赵军大概45万。按照当时赵国的人口总数,再大致估算一下适龄参军服役的人数。再算上赵国防备北方匈奴和燕国等其他国家的军队,45万,应该是当时赵国能投入前线的极限人数了。
    三国时期的蜀国,全国人口90万,其军队总数10万左右,这已经是可以征兵的极限了。再加上防备南蛮和吴国,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姜维,能够用于北伐曹魏的军队,7万人应该算是极限。所以,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后,在蜀国复地长驱直入,根本就没有多少蜀军前来阻挡。假如北伐的蜀军被围,阿斗能拿出多少人吗去救援?
    所以说,赵括被围之后,赵王也实在拿不出更多的军队前去解围。如果赵王还能拿出10万军队,以老廉颇的能力,拼死撕开一个口子还是有希望的。赵括代替廉颇,只是换将或者是换防,并不是罢免廉颇。当时的廉颇无非是回到邯郸,远离前线而已。其官职,爵位还在。傻子都知道这45万赵军是赵国命根子,难道赵王能不会全力救援吗?我想,只能是赵王拿不出更多的军队去救援赵括了。
    一点个人想法,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若有谬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 蜀国人口确实不多,一百万左右的人口基本合理。所以当时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所投入的兵力基本上已是极限了,想想十年后赵国为了抵御燕国“趁火打劫”总共才出动了十余万的军队,可见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真的是动了血本了。

    还有你所调查的地形情况跟我所了解的阅读资料基本一致,当时战场周围只有一座较高的山,是用来屯粮的,赵军的防守完全靠的是人造工事。当时廉颇预设了两道防线,不想秦国的王龁这么勇猛,第一道防线这么快就被攻破了,长城工事落入秦国手中,以致廉颇根本不敢出战,只能死守最后的防线。

    其实赵括就算是良将,也太年轻了,所以当时确实不适合带领赵军与秦军决战。再加上赵王也是年轻的主,这决战就显得比较轻浮了。所以,可以将赵括看成是良将苗子,相信多历练数年,会有所作为。但就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赵括还算不上良将。他之所以能代替廉颇,是因为他为主战派,与赵王当时焦灼的心理相合拍。

    所以说,时势既能造英雄,也可以毁英雄。在这里是成就了战神白起,但毁了一个少才赵括。所以说,成名太早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其很有可能会毁了一个有才之苗的一生。

    【酱香通鉴】长平古战场实地勘察记——对白起包围赵括40万大军的另一种猜想

    衣赐履按:写了《七问长平之战》后,不少朋友热情留言,既有对我的鼓励,也有对一些问题的探讨。我在文中参考了许多资料,但依然有一些问题拿捏不准,心里总有点放不下,特别是没有到现场...

  • 120
    【酱香通鉴】长平古战场实地勘察记——对白起包围赵括40万大军的另一种猜想

    衣赐履按:写了《七问长平之战》后,不少朋友热情留言,既有对我的鼓励,也有对一些问题的探讨。我在文中参考了许多资料,但依然有一些问题拿捏不准,心里总有点放不下,特别是没有到现场...

  • @衣赐履 非常佩服作者这种务实的考证态度,也非常期待下篇更新~

    【酱香通鉴】七问长平之战

    接着上次的问题,分别加以探讨。 问题一:赵国接收上党,只是图一时之利,还是别有所求? 1、战略考量。我们在读赵武灵王的时候曾经提到,赵武灵王把王位传给儿子赵何,自称“主父”,...

  • 分析得很透彻,想想连廉颇都不能应付,赵国那时确实是找不到其他将领来接手了。李牧大破匈奴还得等到十几年后,当时估计连代郡都还没接手;不然让李牧对阵白起,那么鹿死谁手确实难说,还能验证一下这两个不败神将之间谁才是“战神”。都说“姜的还是老的辣”,赵孝成王当时还太年轻,难免会有被算计之处;可是退一万步来说,赵国那时确实是耗不过秦国的,换谁当赵王都会为此而着急上火。所以,我总是在想,趋势这东西实在是不可挡,秦国不仅具有这个实力,还具有能推进这个趋势的内在潜质。别的不说,纵观整个春秋时期,秦国是唯一没有发生过“弑君”事件的大国,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直接说明秦国的中央集权程度很高!所以秦国才能坚持变法,贯彻变法,并让变法的效果随着时间的积累而实现指数级增进!

    【酱香通鉴】七问长平之战

    接着上次的问题,分别加以探讨。 问题一:赵国接收上党,只是图一时之利,还是别有所求? 1、战略考量。我们在读赵武灵王的时候曾经提到,赵武灵王把王位传给儿子赵何,自称“主父”,...

  • 120
    【酱香通鉴】七问长平之战

    接着上次的问题,分别加以探讨。 问题一:赵国接收上党,只是图一时之利,还是别有所求? 1、战略考量。我们在读赵武灵王的时候曾经提到,赵武灵王把王位传给儿子赵何,自称“主父”,...

  • 第一个确实是春秋君王中死法之极另类的例子,看到不想笑都忍不住。不过我觉得古代的茅坑应该不是太深而爬不出来,应该是因为其中的混气太重(说是沼气加甲烷混合气体也差不多),一旦掉进去就容易呼吸困难而乏力,这一乏力若鼻子还被粪水呛到的话(之所以说会被呛到是觉得他掉进去的第一反应是喊救命)就更糟糕了,况且当时晋景公还是重病之人。《左传》中不是写了他是被一个“小臣”从粪坑中背了出来的吗?这说明要爬出来不难,难的是保持冷静。

    至于秦武王的名字奇葩,我觉得这怪不了他爸,因为我们现在虽然称他为“嬴荡”,但当时一般男子是称氏不称姓的。所以当时他的称法应是“秦荡”,国君以国为氏,这就好理解了,就是“秦国要荡平天下”的意思。只可惜心太大,终是成了“放荡”之祸。

    逗比列传|春秋战国的这些国君到底有多逗比?

    从古至今,中国的江湖门派何止千万,延续几千年不灭绝而且越发强大的,我认为只有一个:逗比派。今天我们就先从春秋战国时期讲起,看看这些逗比派的九代长老们,在当年是如何凭借高深的武...

  • 120
    历代学者对赵氏孤儿本事的考疑

    关于赵氏孤儿,前些天写过《春秋左传》记载的真实事件和司马迁在《史记》中虚构的故事。《春秋左传》里记载的相对简洁,叙述了由于赵庄姬和赵婴齐私通而导致赵家遭遇灭门惨案。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