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焦虑?有个回答很戳心: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在这个内卷时代,人都不自觉产生争强好胜、互相攀比的心理,总认为自己哪里都不如别人,必须卷起来才像话。可说起卷,作家蔡垒磊表示:内卷是没有止境的,而你的精力却是有限的。
罗隐是晚唐反卷第一人。他曾写过一首画风另类的诗《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意思就是:别卷了,诸位!你们辛苦创造的劳动果实,最终不过给别人做了嫁衣!亏你们还在这自我感动呢!
其实曾经的他也是个内卷狂人,只是奔走半生致力于科考,到头来却竹篮打水一场空。时过境迁,过往的苦痛与无奈,反而造就了罗隐的释然与通透:人这一生,学会放下,修得一份超然,才能活得自在。
唐末乱世,社会动荡不安,唐朝发生由盛转衰的巨变。罗隐的命运亦如风雨肆虐的王朝,飘摇不定。困顿时,他投书于湖南团练观察史于環,想在对方的引荐下谋份差事解决温饱。对方赏识罗隐的才华,乐意致之。
可好景不长,在罗隐即将有个一官半职之际,黄巢起义。罗隐不得不离开长安,一路流浪到池州,最终在池州刺史窦潏的资助下避居九华山,并在那里一住就是八年。在他离开九华山时,黄巢起义已经逐渐平息。风雨飘摇的大唐王朝总算安定下来,唐僖宗改元光启,罗隐也过上了安稳生活。然而此时,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小青年已然成为年过半百的独行老者。经过年轻时的斗志昂扬,中年时的懵然失意,壮年时的遁世隐居,看似千变万化,无奈与悲凉却如影随形。
一个人的命运,必然是要和历史大势紧密相连的。生于乱世,无论自己如何挣扎,也无法改变命运。他终于学会了放下:有问题的是这个世界,不是我。晚年的罗隐,少了年轻时的桀骜不羁,活得愈发通透。他的日子一如曾经写下的《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过好每一个当下,即是面对世事变换的淡然,也是对自己多舛人生的一种洒脱。丰子恺曾说: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生命中弥足珍贵的礼物,恰是拥有超然心境。修得一份超然,以淡泊、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顺境与逆境,拥有更多的华丽转身,亦是一种成功 。
鲁迅先生曾评价罗隐:“他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罗隐一生备尝辛酸,靠才华活成晚唐一枝独秀,就算不入第,他也已经流传千古。晚年的他,没有了年轻时的愤慨与激昂,却多了一份超然物外的豁达,活出了自己的自在与洒脱。愿你我,也能处变不惊面对生活的波澜,活出闪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