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请听望子第44课。
幼教频道的家长朋友好,今天我们跟大家分享,孩子爱攀比,父母该怎么办?
我们知道孩子是需要伙伴的,自从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他就需要结识各种各样的小伙伴,这个时候我们大人的攀比和模仿就慢慢开始了,慢慢的你就会发现孩子也产生了类似的想法。
一旦他开始上学,他可能说:“妈妈,我们班谁谁买了新的玩具,我也要买。”
“爸爸,我们同学都穿那个牌子的鞋子,我也要一双。”
这个时候啊,作为父母,内心肯定是很矛盾的,一方面,觉得孩子正常的诉求,我们应该满足。另一方面呢,也会担忧,孩子小小的年纪就学会了攀比,将来该怎么办呢?
其实啊,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是孩子小的时候,还是长大以后,只要孩子在不断的发展,他的社交行为,我们都可能一直会面临着孩子攀比的问题。
首先啊,孩子们的攀比,源于一种自然的模仿,而模仿又是我们人类学习最主要的方式,我们走路,我们说话,我们耳濡目染地受到环境的熏陶,他都是在自然而然的发生。
当然,还有跟每个人的自尊,虚荣等等等等心理状态有关,那到底什么是攀比呢?
比较专业的解释认为,攀比是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以及喜好盲目地与高标准相比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攀比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及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所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而今天的互联网,大家在朋友圈各种晒就是在利用,甚至在激发大家的攀比心理。时代在发展,而攀比的现象,却很难停下它的步伐。
有调查显示,小学生依次会在:活动成功、学习分数、担任班干部、汽车接送、服装打扮、捐款学习用品、消费手机等方面有攀比计划和行为。到2020年儿童青少年攀比的现象更为广泛,更为强烈。
有人做过调查显示:幼儿园的孩子会比较自己和其他小朋友的衣物,玩具,学习用品,电子产品,父母的工作,在同伴和老师心中的地位等等。而小学、中学的孩子更是会在消费时尚、人际关系、学业状况等方面存在攀比现象。很多学校为了防范孩子们的攀比现象,要求大家在学校统一的校服,没什么可攀比了吧。但是,正是因为统一的校服,把孩子闷逼的,只能在头上和脚上来做功夫,在很多学校可能连头发也有规定,头上没办法做工作了。于是,孩子们干什么在鞋子上做工作,要买各种各样的鞋,关于这一点。家里有大孩子的家长应该是感同身受的。
所以我们在这里需要提醒各位父母注意的是,攀比所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对家庭来说,孩子在物质上的攀比,会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负担,会给孩子和父母带来观念上的冲突,进而破坏亲子关系。
对孩子来说,攀比会让孩子产生自满、骄横、极度自私、虚荣、冷漠、失落、怯懦、自卑和焦虑等负性情绪,特别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此外,攀比心理还会加大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有研究发现:初中生的攀比,选项越多,他们学习越不适应,而攻击、退缩、违纪、早恋等问题行为也越多。
因此,作为父母有必要及时的关注孩子的攀比心理,并做出正确的引导。
那么,要帮助孩子走出攀比的误区,那我们先来看一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孩子的攀比心理。
首先可能是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孩子从两岁开始,便会逐渐发展出自我意识,自我的发展会让孩子将自己和他人的各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此外,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中,每个人都会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尤其是当他在进入新的环境的时候,孩子想要融入一个新的群体,想要寻求归属感和同伴的认同,便会无意识的想和同学们保持统一,进而产生了攀比现象。
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子:朋友的孩子,小丽有一天回家以后问妈妈:“妈妈,我可以再买一个新的书包吗?”
妈妈问小丽:“为什么呀?你现在的书包不是挺好的吗?”
小丽支支吾吾地回答说:“嗯,我们班很多同学都买了那个书包。”
我们来分析小丽的行为就可以发现,小丽之所以想要一个新的书包,其实是想获得同学的关注和认同。所以,小丽的这个行为表面开始攀比,但本质上却隐藏着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她渴望友情,渴望认同。所以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来就事论事。
除此之外,还有可能是父母的错误教养方式,导致孩子产生了攀比的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对父母的教养方式曾进行了为期十年的研究,根据要求和回应两个维度,把父母的教养类型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类型。
其中,溺爱型的教养方式更容易导致孩子养成攀比的习惯。而在溺爱型的家庭当中,孩子有什么样的需求,基本上都能立刻得到满足,而溺爱的结果就是对孩子攀比的默许和放纵,孩子会认为攀比是理所当然的呀。
此外,父母的错误示范,也可能导致孩子的攀比心理,如果父母本身就爱攀比,比如说买名牌的包买车,买很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特别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或者父母经常会把攀比的话挂在嘴边,孩子自然就会学习和模仿到这种攀比的方式。
最后可能是不良的社会环境所误导的,网络媒体的发展让孩子很小就能够接触到社会和网络,而在网络环境当中的各种炫富,自拍,品牌的宣传等信息,特别容易引发孩子的。
虚荣,嫉妒等不良的心理便捷的聊天和通讯工具,也会为孩子的攀比提供便利条件。比如前一段时间网络上有一个视频,一个七岁的小男孩儿到酒店去开生日聚会,这个小小的寿星一坐下来就问服务员,你们酒店有几颗星,孩子已经理解了这个社会成功的规则,他从小就懂得,星越多的酒店越高档,象征的身份地位也就越高。
那我们简单的了解了孩子攀比心理产生的原因之后,我们再来看一看该怎么样才能帮助孩子走出攀比的误区呢。
首先,作为父母要发挥好榜样的力量,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啊,儿童的社会认知和个性发展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而来。
也就是说,孩子会直接模仿家长的行为,而不论行为的好坏。这一点呢,我们多次的强调过父母表现出来的攀比行为所秉持的攀比的观念,不会让孩子不由自主地产生认同并加以模仿,最终会潜移默化地成为孩子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所以家庭教育的重要之处呢,就在于它潜移默化的把父母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乃至情绪和习惯都悄无声息地传递给了孩子。
比如说,当我们带孩子在一起玩儿的时候,很多家长不由自主的会聊到孩子聊到孩子学了什么课程,参加了什么比赛,拿到了什么奖项。聊着聊着就变成了攀比,那对于孩子不仅会带来错误的示范,还会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看见很多没有意义的攀比,不知不觉当中,孩子就会变得争强好胜,养成一些不太健康的攀比观念。
其次,父母要试着去理解孩子的攀比行为,年纪轻轻,这么小的孩子就会攀比啦,这是大人在批评孩子。攀比行为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这就好像在说我们成年人是可以攀比的,孩子是不可以攀比的,但是孩子跟成年人一样啊,他就是有样学样,孩子也面对着来自现实世界的各种压力和诱惑,他也有来自同龄人的社交压力,成绩压力以及物质的诱惑。
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存在一定的攀比行为之后啊,父母不要一味地去批评他,我们可以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有专门的研究表明呢,相比专制的教养方式,更加理解孩子的民主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可能性更小一些。
因此,当面对孩子的攀比行为时,父母可以这样做:
第一,我们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想要这个东西。
第二步,引导孩子想一想,这个东西是否是你真的需要的。
第三,不尊重孩子的知情权。
坦诚地告诉孩子的家庭情况,我们既不哭穷,也不炫富,也不回避客观、真实、从容温和地表达你的建议。
最后一点呢,合理的引导孩子攀比的观念和行为,在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需要以后啊,我们要合理的去引导孩子的攀比观念和行为。
具体可以这样做:
第一步,让孩子看到自己所拥有的社会比较补偿理论认为,教育可以通过引导孩子关注自我积极的方面来抵消或者平衡自我消极方面,使自尊所受到的威胁就是让他看到自己好的一面,有优势的一面,然后让他心里平衡一点。积极的方面就好比说:嗯,我拥有一个赛车。而消极的方面,唉,他有一个我没有的玩具。当孩子陷入到别人有的我没有的这种负性的攀比心理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到,我已经拥有很多东西了,以此来平衡孩子的心态,去消除这种攀比心理,
第二步呢,去客观地评价孩子,心理学家布朗,En等人研究表明了社会比较中的上行比较频率与角色模糊成正相关,所谓上行比较就是特别容易拿比自己强的人,或者别人比自己有优势的地方去跟自己进行比较,而角色模糊,也就是孩子不太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因此他的自我能力和认识水平越模糊,越容易进行盲目地上行比较。所以,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孩子看到问题的时候特别容易片面化表面化,那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对自己更清晰的了解。比如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自身能力,不盲目地夸大,更不要因为望子成龙而心理,一味地否认孩子的能力,从而帮助孩子减少盲目攀比的可能性。总的来说呢,攀比现象好像是一个长大了才会特别凸显的问题,但是它的产生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我们既要客观地看待和分析孩子,形成攀比的系列原因,我们还可以积极主动的做出很多的准备和防范,从而化解盲目攀比带来的风险。
好的,今天的内容我们就分享到这里,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