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高度关注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作为家庭教育关键环节的家长一环够不够强。
家长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可如何提升家长的格局又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每一个家长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成为家长的那一刻,家长与孩子是一样的,对未来的一切都是现学现用的。
要想在家长这个身份上做的够好够强,就要不停地学习,以小学生的心态终身学习,陪孩子一起成长。
今天继续分享英国教育家夏洛特·梅森的家庭教育。
CHAPTER 4 各种习惯的培养——04
思考的习惯
思维活动中的“狮子效应” 心理学家知道,大脑的实际活动有不同的名称,可以划分为不同的运动。为了教育上的目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思维,这是相当确切的。但是我们用思维来表示头脑的真正有意识的努力,而不是头脑中不经努力的胡思乱想。这类思维,举个例子讲,可以引用汤姆森的《思维的规律》:“当少尉正在穿过南美洲的潘帕斯草原时,一天,他的向导突然让他停下,向空中指到,‘狮子!’向导的惊呼和举动让上尉吃了一惊,他抬起头来,好不容易看到,在空中非常之远的地方,有一只秃鹰在飞翔,在那里转着圈子滑翔。圈子之下,他和向导看不到的地方,躺着马的尸体。向导知道得很清楚,在马尸旁边蹲着一个狮子,秃鹰在空中嫉妒地看着狮子进食。对向导而言,看到鸟,就像旅行者看到一只狮子一样,它绝对在那里,不会错的。这就是一个不用花太多心思就能想到的例子,对他们来讲简单得如同唾手可得,而对我们不熟悉情况的人来说,还需要费许多劲去思考。看到秃鹰,就联想到那儿有些动物的尸体什么的。但是秃鹰在远处徘徊,而没有俯冲下去享受它们的美餐,这让人猜到有些动物已经捷足先登了,是狗或者豺狗吗?不会。秃鹰不会怕它们,会把它们赶走,或者和它们分享。肯定是更大些的动物,因为周围地区有狮子,人们就可以推断有只狮子在那儿吃东西呢。”可以用一个词——“狮子效应”来总结这些思维的步骤。
孩子们在每节课上应或多或少地运用“狮子效应”——从原因追寻到结果,或从结果探寻到原因,通过比较来发现事物的异同,从某一逻辑前提中推导出原因和结果。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思考。
不停的思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放弃思考,就等于浪费了苍天赋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