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最早由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在1980年代提出。
心理账户理论指的是人们如何将自己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到不同的“账户”或类别中,每个账户有其特定的目的和限制。这种分配方式并非总是理性的,它会受到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如风险偏好、时间偏好等。
例如,人们通常会将工资、储蓄、退休金等视为不同的心理账户,并且对这些账户的使用和风险承受度有所不同。如,人们可能会愿意用“娱乐账户”中的钱去赌博,但不愿意动用“教育账户”或“养老账户”中的资金。另一个例子是,人们可能会把意外收入(比如彩票中奖、年终奖等)视为另一个独立的心理账户,比正常工资更愿意用于奢侈品消费。
心理账户的概念有助于解释许多经济学难以解释的行为现象,如为什么人们在贷款利率高于储蓄利率时仍然储蓄,或为什么人们会对已支付的费用过于重视(即沉没成本效应)。
豪车车主也会想法省停车费也是这个道理。
尽管豪车车主经济条件较好,但他们可能将停车费用归入一个特定的心理账户中,比如“日常消费”或“必要费用”账户。在这个账户里,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节省支出,即使这个支出相对于他们总体财富来说可能微不足道。
另外,这也与人类的"损失厌恶"心理有关,即人们对损失的反感强于同等量的收益的喜好。所以即使是豪车车主,也会在能省则省的情况下尽量避免损失,包括停车费等看似微小的支出。这是一种无论贫富都可能存在的心理现象。
总的来说,这都是人的非理性经济行为的一部分,行为经济学就是研究这类现象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