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教学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和焦点。不久前,盐城市高中音乐优质课(第一轮)竞赛活动中,就选用了戏曲单元——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中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作为同题异构的教学内容。
我有幸陪伴本县的两位选手参与本次比赛,并全程观摩了本次活动,在感慨戏曲教学之不易的同时,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学生对戏曲不感冒怎么办?
戏曲美不美?当然美。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这样评价戏曲:这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千锤百炼的唱腔设计,一举手一投足的舞蹈化的程式动作,雕塑性的亮相、象征性、示意性的环境布置……
但是,对于这种“美的精华”,学生却难以感受。现在的学生都是听着易学易唱,通俗易懂的流行歌曲长大的,很难对古老的戏曲唱腔或内容感兴趣。甚至,当老师在课堂上播放戏曲唱段时,有学生在下面捂嘴轻笑。
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建议:1.注重教学方式
我们要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由易到难,不必苛求学生是否一下子能唱的多么完美,要注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能够用简单的经过提炼的动作参与戏曲唱段表演,并尝试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在审美愉悦的艺术实践过程中逐步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2.提升教师自身的戏曲素养
俗话说,要想让学生有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师唯有自己对戏曲有足够的了解和积淀,才可能以浅显的、或者说是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引领学生感受戏曲的独特魅力。美对人有种天生的吸引力。当学生能够感受到戏曲的美,自然也就会愿意进一步去了解和学习。
二、怎样看待“范唱戏曲”这件事儿?
由于教师大多在师范学院读书时没有学过戏曲,自身并不具备范唱戏曲的能力。但是似乎在戏曲教学中不范唱又不行,就只好现学现卖。
于是,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听到了各种各样版本的范唱:有学得像那么回事的,有似是而非的,有自由发挥的,有完全不是那个味的。老师们烦恼万分,“范唱戏曲”这件事真是太难了!
听课过程中,经常听到老师对学生说,要用“小嗓”唱云云,我听到时就不免疑惑:学生知道什么是小嗓?什么是大嗓吗?如果都分不清,搞不懂,又怎么能运用自如呢?
那么,老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范唱戏曲”这件事?
建议:1.教学中一定要“范唱”吗?
这个问题在我听了市音乐教研员赵老师的点评后豁然开朗,部分音乐教师之所以卡在这一点上,是因为没有搞清楚我们教学京剧的目的。
我们教学京剧并不是要让所有学生都学会唱京剧,都会“吊小嗓”,而是为了提升对戏曲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我们是要通过京剧教学让学生能欣赏京剧,了解京剧,感悟京剧的艺术之美、文化之美。所以,并不一定所有执教老师都非得“范唱”不可。
2.因人制宜,多元参与
范唱只是一种参与的手段,老师不必过分纠结于此,如果自身能力强,就采用范唱的方式,如果自身能力不足,那就考虑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用听录音等方式来代替教师范唱,让学生模仿比较正确的声音,比较规范的韵味,并不一定非得自己唱。
除了范唱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听、奏、读(诵)其他多元化的参与方式,来帮助学生提升对作品的认知。
三、怎样教戏曲更有底气?
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部分老师在教学程中,往往不知道怎么教?或者要教到什么程度?是把戏曲知识都大概地讲一遍呢?还是就具体教学某一个唱段?教学某唱段时,究竟是教唱一句呢?还是完整地教完?是全部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呢?还是可以采取其他方式?
建议:1.研读课标
正如赵老师所说,当我们对制定教学目标有疑惑时,首先应该去读课标。我们要找到课标里与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关的表述,然后作为依据制定学习目标,也就是说你究竟要让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2.研读教材及相关资料
在本次观摩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部分老师对相关知识自己还没有吃透,所以在教学时就显得底气不足,甚至出现了教错的现象。比如,究竟什么是西皮二六?旦角二六和生角二六有何区别?如何起唱?再比如,南梆子有何特点?属于哪种唱腔?等等。
赵老师提到,高中教师研读教材这一块要有学术精神,要有严谨精神和深度学习的理念,千万不要以为用教参上的一些东西就可以来讲课了。研读教材是需要花大力气去做的事情。
我深以为然,并且认为不管是哪个学段的老师,都应该把研读教材作为一件非常重要的奠基工程去做。否则,你的课堂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戏曲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内容,戏剧(戏曲)已经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课程正式进入了国家艺术课程体系。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关于戏曲教学的思考和探索还远没有结束……让我们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积极探索实践与深入研讨戏曲教学。
让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新时代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