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的底色一定是历经苦难么,或者说一个人ta只有经历千辛万苦后才有资格心怀理想主义么?这是我这几天偶遇的思考题。即便此刻我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不过面对没有答案的问题我已习以为常了,毕竟世上多数问题都没有答案的。如果一个生活优渥的人又心怀理想,似乎就容易形成空闲或不务实的理想主义,但我常常质疑,真的是这样么。这个偶然的思考来自于最近很火的一本书《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因为太火,所以买来看看。
刚刚读没几页,观感很好,仿佛初识的姑娘,第一印象很舒适。尽管我们面对第一印象很难受深刻的感受,不过这种美好也值得记住。再回到刚刚的问题,理想的底色应该是什么。我还是倾向于人应该宽容一些,不必非要强调苦难的底色。可以把理想细分成多种,有苦难后的理想,也允许轻飘一些的美好理想。想起易中天教授对于儒家的理性批判,儒家是我们的传统瑰宝不假,但其他“家”也应该以同样的地位被尊崇,而不能“独尊”。这说得好,且对。任何独尊必然随着时间的持续而衍生出坏的权力和利益,这是我们不得不小心的,并需要将其扼杀在摇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