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死亡跟衰退并不完全一样,死亡是一个人独立面对的事情,没有人能够帮助我们,我们没法跟别人商量,再亲的人都没法帮助我们走过死亡的通道。
而衰退不一样,一个人的衰退可能从40多岁就开始了,我们身边都有朋友,有亲人,这些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支持和帮助,减缓衰退。
人要学会在爱中去重建关系。当我们走入人生下半场的时候,需要重新获得大量的关系,重新获得爱的支撑。
樊登讲书时,说到红杉,看似它孤零零地站在那儿,很孤独,并且它在地面以下的根系只有不到两米长,根系很短,树干能够长到几十米,是红杉作为一种奇怪物种的特殊之处——它底下的根系是连在一块儿的。所以,表面上看,一棵红杉树孤独地矗立在荒野上,实际上它跟其他的红衫之间,通过风,通过根系,通过花粉的传播,建立起了非常密切的联系。
人也一样,需要爱和人际关系。
哈佛大学有一个长达80多年的研究,从1938年到现在,这个研究还在不断地继续,就是研究人到底为什么幸福?哪些因素决定了人的幸福?哪些因素导致人的抑郁?研究中发布了多次结论,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幸福井(最幸福的人被称为“幸福井”)的结论:以下七件事,跟我们的幸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吸烟。不吸烟或者至少早点戒烟,对一个人乃至家庭的幸福有影响。
不喝酒。喝酒多的人容易得很对疾病,有时还容易得抑郁症,要尽量减少喝酒。
健康的体重。体重太大,会引起许多疾病,要避免过于肥胖。
运动。要经常保持运动的习惯,益处无穷,不要久坐不动。
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要直面问题,客观评估问题,而不是思虑过度,优柔寡断,同时能避免出现不健康的情绪反应,或者逃避现实。
注重教育。受更多的教育会令人思维更加活跃,包括读书、上课。
稳定的人际关系。稳定的婚姻,稳定的亲朋关系,有一起成长的人,有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依靠的人。
有人问,如果我们浓缩一下这七个方面,与幸福感关系最大的应该是哪一个?
毫无疑问,肯定是爱啦。爱是什么,爱来自关系,人际关系决定着我们的幸福程度。
为什么许多成功者会感到孤独?一个人的孤独,跟他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关系不大,而跟他的某种能力有关,就是他能不能够从他人身上获得力量,从他人身上获得关爱,能不能主动地关爱他人,给予他人支持?这才是是否孤独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
是啊,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有才、孤傲,事业成功,单他不喜欢与人交往,或者不会爱人,他的幸福感会很低。
作者说爱至少可以分成两种,一种叫浪漫之爱,一种叫友谊之爱。跟配偶、家人的关系,男女朋友之间的关系,就是浪漫之爱。除此之外,人们依然需要获得友谊之爱。友谊之爱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能够给人带来巨大支持。
成年人被事业和生活所累,朋友联系越来越少,40岁到50岁期间基本上不成群结队。有的人孤独感越来越强,如果愿意,可以打电话问候、联系,友谊给予人很多情感支撑。
退休后,有了时间,许多人重新建立友谊,成群结队,一块儿玩,似回到了少年时期,这样多好,切勿任由自己变得越来越孤独。
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为亲人朋友留出时间。既然重视友谊,就要给友谊分配时间;既然重视家人,就要为家人分配时间。
第二,想他人之所想。不要太自私,不喜欢替别人着想,肯定收获不到友谊。
第三,急他人之所急。不能一味地索取,要主动地给予。当我们和朋友、家人之间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有了更多品质层面交流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会更加淡定。因为人生下半场,我们更需要这些东西。
接下来叫作“走入你的林栖期”。林栖期是什么意思?这是印度的一个分法。
作者到印度去学习,见到一位大师。印度人把人生分成四段,每段25年。即假设人一生100年,一共分四段,每段25年,第一个阶段叫梵行期,又称学生期,是以学习为中心的青少年时期。25岁以前读书,学习,访问名师,一直读到硕士、博士毕业。第二阶段叫家住期,即成年人发展事业、积累财富、经营家庭的时期。大家读《悉达多》,悉达多就是经过家住期,在城里赚了很多的钱,变成了一个富翁。接下来,50岁左右时转型开始,新的阶段就叫作林栖期,在林中栖居的意思,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放弃旧的个人责任和职业义务,更多专注灵性、深层智慧、晶体智力、教义和信仰。最后一个25年叫遁世期,是一个人人生的最后一个精神阶段,一个彻底超凡脱俗的阶段。
进入林栖期,人们需要去思考一些形而上的问题,思考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信仰在这个时候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你说我现在没有信仰,那你可以投入一些时间,至少可以做一些什么事,比如说静坐。你每天拿出十分钟的时间,静静地坐一坐,让自己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安静,这是很有效的修炼方式。如果能够配合读书和思考,可能会更好。还包括徒步,走路,走入山林,在山上散步,行禅,这都是更接近于信仰的方式。
这些东西都很实用,也很容易操作,不妨试试。(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