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第二十四章《新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这两个学派是有程家兄弟二人开创,分别是程颐和程颢。弟弟程颐开创的学派,后由朱熹完成,被称为“程朱学派”或者“理学”。哥哥程颢开创的另一个学派,由陆九渊和王守仁先后发展完成,后称为“陆王学派”或者“心学”。两派纷争,主题是自然界的规律是不是人心创制的。程家兄弟家境良好,书香氛围浓厚,父亲与周敦颐是朋友,又是张载的表兄弟,他们家与邵雍距离不远,他们是在哲学大家的熏陶下成长,因此成就不凡。
程颢与张载一样,认为“万物一体”。他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又说:“天地之用,皆我所用。”不过,程颢的“万物一体”前提是人必须要有觉知,要有虔诚的心去做事和生活,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感悟到人与物的合一。在程颢看来,万物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要“以诚敬存之”而行动。
程颐的思想后有朱熹完成,其“理学”观念主要来源于《易传》。之前讲过道家的“道”,与《易传》的道不同,道家的“道”是统一的最初的“一”,由它发生出宇宙的万物。相反,《易传》的道则是“多”,它们是支配宇宙万物每个单元范畴的原则。程朱由此推导出“理”的观念,当然,也受到张载和邵雍的影响,在前一章讲到张载关于“气”的思想,认为气永远在聚散,气聚,万物形成,气散,万物消亡。对此,程颢由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解释,我认为也更加有说服力,他认为事物有不同的类,是因为气聚时遵循不同的理。花是花,因为气聚时遵循花之理,叶是叶,因为气聚时遵循叶的理。
在读程颐的“理”的观念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它“冲漠无朕”,因为其中没有具体事物,它又“万象森然”,因为其中充满全部的理。全部的理永恒地在那里,无论实际世界有没有它们的实例,也无论人是否知道它们,它们还是在那里。读到这里,我想到了仓央嘉措的《见与不见》,就像诗中写的:“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其内含道理一致。但是,虽然客观存在,但是要“敬”,至于“敬”什么,下章继续学习。
陆王学派的“心学”更推崇子颜的“不迁怒”的生活态度,程颢认为是“廓然大公”,圣人和普通人一样有喜有悲,但是他们能够有情而无累。能够快速的做出正确的情绪反应,是能够积极的坦然自若的对待生活的人。
程朱学派“理学”追求快乐,在寻求快乐之中哲思。在《论语》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乐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也就是当今厌倦城市生活的部分白领向往的生活——简单。至于真正的生活品质如何,因人而异,有人认为这就是快乐,有人认为钱让人快乐,有人认为权让人快乐,没有统一的标准,自己的感受最重要。古人有他们追求的理想生活,现代人有人向往,也有人另有心声。
只是,在今天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人们浮躁,而无暇品味生活,大人、小孩,每天在工作和学习中忙碌。只见树木,未能见得森林的全貌,更没有机会去欣赏生活的美景,缺乏独处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