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读《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时,一句话打动了我:
人们往往对改变持矛盾态度。
记得我刚刚学心理咨询师,接到一个来访者,他对我非常认可,一直都很用心的在读我的文章和故事,他羡慕我的改变,也想去模仿,但走着走着他就觉得改变太艰辛了,他经常怀疑自己为了治疗自己的冲突费那么大周折,无休止的咨询和学习,值得吗?!我给了他许多鼓励,他也依然在矛盾中,不得自由。
但其实我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也常常怀疑自己,费那么大力气去改变自己,真的就得有偿失吗,充满了矛盾。
有时候我也在想,为什么想去改变?因为想变得快乐,想解决掉冲突。
为什么对改变矛盾呢?因为改变之路并不是变得快乐,而是接纳痛苦,因为落地了,反而失去了冲突中的幻想之梦。落地当然是越来越有力量,越来越有适应性的,但是幻想也被掐灭了,那种做白日梦快感的飞灰湮灭。
说到幻想,我想起温尼科特在《婴儿与母亲》是这么表述的:
换句话说,母亲有一个工作:在婴儿咬、抓、拉扯她的头发和踢得时候,要存活下来。婴儿也会停下来休息。如果母亲存活下来,那么婴儿就会对爱这个词汇寻找到一个新的意义,新的事物在婴儿生活中诞生,那就是幻想。这就犹如婴儿现在可以对母亲说:“我爱你,因为你在我的摧残中存活了下来。无论何时当我想起你,我都会在我的梦和幻想中破坏你,因为我爱你。”正是这一点让母亲具体化,将她置于一个不是婴儿部分的世界中,并且令她有用。
我的理解幻想是伴随着全能自恋而产生的,小婴儿无所不能的创造了乳房,创造了母亲——新的事物在婴儿生活中诞生,这就是幻想;而与之伴随的婴儿的自我感就是——全能自恋。
所以小婴儿在最初阶段的全能自恋是健康的,也是必须的;幻想是健康的,也是必须的。但如果小婴儿的幻想和全能自恋没有得到满足,他在攻击母亲的时候不被允许,母亲害怕在小婴儿的攻击中失去存在感,那么全能自恋的体验就变成未完成事件,固化在在那里。如果是口欲期就会形成精神病性特质,如果在肛欲期就会形成人格障碍特质,如果是在俄期就会形成神经症特质。
总体来说,小婴儿期的幻想是健康的;若到了成年期还存有幻想,这便是小婴儿时攻击性的挫败,压抑到潜意识形成未完成事件。
而梦想是攻击性的升华,小婴儿在攻击母亲时,母亲允许他攻击并存活了下来,也因为他在攻击中心生的内疚感而生出了爱——小婴儿感恩母亲的存活,并让跟母亲的爱变得更加愉悦即是升华。
所谓升华,事业有成,就是小婴儿在攻击母亲的过程中,得到允许,然后小婴儿生出内疚感,然后就互动出爱,他就会让自己和母亲变得更好,就是事业,就是爱的升华。
从这个角度出发,改变之路充满艰辛,是必然的,因为这相当于用心理学的方法重新走一遍那未完成事件的过程;改变之路充满矛盾,因为在攻击父母的过程中,自己的力量太弱了,在修复全能幻想的体验中会激发破碎父母自我存在的恐惧感。
成长最重要的一个核心点是:勇敢的面对。这是冲突的终点,确实成长的起点。
加油,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