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刚刚当老师的时候,学校让我们每个人准备一个教育名言当作座右铭。我打开百度,从夸美纽斯翻到陶行知,最后选定了一句:教育根植于爱。
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是鲁迅。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的《我们怎样做父亲》。当初选这句话是因为它短,好记,只不过没想到居然也就是这句话伴着我一直到今天。让我在当老师,当班主任的这些年,也有了一点点的感受。
我是一个下里巴人,说不出太高大上的理论,说到教育,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暑假里发生的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是我们班的一个特殊孩子,说实话他性格不好,父母离异,父亲在孩子的整个教育中约等于0,母亲忙于事业,无暇顾及于他,这样的孩子,相信在座老师也大概能猜到他平时究竟是怎样的孩子了。
暑假线上班会,我给了15分钟给孩子们聊天,毕业班了,我会惯例问问孩子们在哪里上学,给孩子一些鼓励之类的话,本来就很流于形式,直到这个孩子发言了,他很郑重地告诉我,他要上168北区了,可能离我会很远,但是有空会回来看看我。本来是很温馨的话,直到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响起来:他上168?哼,他也配?他是我们班倒数第一,就没有人比他更差,谁谁谁谁谁谁那么差都比他好。
一切发生的太快,我甚至没有来得及禁言。
说实话,这个孩子毕业,我扪心自问,不觉得愧对于他,常常和方老师聊到他也觉得自己尽力了,甚至还会觉得方老师每天拉着不写作业的他补作业实在意义不太大。可是这件事一下子让我紧张起来,我怕他的妈妈会“闹事”。他的妈妈并不十分好说话,真闹起来,也足够折腾我一两周的。我立刻在线上批评了这个发言,在班级群里发了安抚的话,也打了电话和孩子,和妈妈长聊了很久,孩子的妈妈确实难过——我也能理解,可是让我惊讶的是,孩子妈妈居然对我和方老师表示了感谢,孩子也大度的说,这样的话语他不会在意,因为他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这件事让我那天晚上想到了很晚。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这是我们常常会说的话,并以此来判断孩子的家庭情况:父母是不是关注的多,父母是不是关注的少,家庭教育如何等等。从孩子身上,往往能够投射出来家庭的素质,父母的状态。这些当然都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孩子,帮助孩子。但是,我们都忘记了,既然是镜子,怎么会只照出家长呢?
比如,为什么其他学生会很笃定他是倒数第一名?接手这个班以来,我从未给孩子们透露过排名之类的事情,并且一再给学生们强调:我从来不看成绩的,我看的就是你们平时的习惯。习惯好的孩子,即使他现在成绩差一些,但是以后一定也会好起来,习惯不好的孩子,即使现在成绩再好,我也不会认可,他最后一定不会走的很远。学生们也都了解我不会因为学习成绩而去评价,所以许多成绩即便不太好的孩子也愿意来找我聊天吐槽什么的。所以,究竟是什么让同学们觉得他是倒数第一呢?
我想,大概就是因为平时老师对他的态度了。孩子真的是很敏感的,他能察觉你所有态度背后的真心或者假意,这个孩子确实是比较让人头疼的孩子,说他好吧,他真的不好,作业不写,任务不做,字也不好,脾气也不太好,离异家庭,本身孩子也比较敏感,带过他的老师都被他气的够呛。可是说他不好吧,他也不乏优点,他爱看书,爱表达自己。可是这些优点太微弱了,不足以让身为老师的我去忽略他课堂、作业、班级中的各种缺点,当我批评他的时候,我的不耐烦可能太过于外显,可能对他的批评太过于常见而深入了其他学生的内心呢?是不会也会导致其他同学对他的片面认知呢?
当我意识到这点的时候,我的心底一下子就慌了,在我做他班主任的这段时间,我的每一次皱眉,每一次叹气,每一次批评,对孩子而言,很可能成为了一次又一次的负担,连带着让同学也对他有了异样的眼光。而我的那些对他优点的总结可能又是太过于敷衍,太过于片面,而显得形式化和随意呢?
我突然很想让时光倒流回去,对于这个孩子是这样,对于其他的后进生呢?我是不是有无数次被我忽略的小小不耐烦而伤害了他们呢?我甚至不能理解孩子妈妈对我的感谢。
可是孩子和他的妈妈感谢是如此真诚,我明白,我可能只是附属,他们真正要感谢的,其实是方程老师。是方老师,在他每一天不写作业的时候拎着他补作业,可能从这不厌其烦地每天监督,孩子发现他并没有被放弃。也是方老师,在发现孩子喜欢折纸后,买了很多纸飞机折纸,发给每一个孩子,让这个孩子更好地和其他孩子融入在一起。还是方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他的每一个闪光点,去不遗余力的表扬,让孩子感受到了自信——而不是我那样口头上的说说。方老师用真诚将温暖种进了孩子的内心,孩子才有勇气面对班级里那些不和谐的声音,才会大度的说,没关系,他们说的不代表真实的我。
所以是方老师身体力行地向我证明了,什么是“教育根植于爱”。方老师对每一个孩子发自内心地平等的爱,让孩子在成长的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好。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么在学生这面镜子前面,不仅照出了家长,更是照出了我们。
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这个故事,其实更多是我的自责与惭愧,从这个孩子身上,从方老师身上,我想重新理解教师这份工作:心里要有真挚而温暖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