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丈量世界,这是读书生活中我最为信奉的一句话。在书中,我们可以跨越千百年,与古人谈古说今;可以立于天地之间看世界万物,而不拘于生活和工作的方寸之间;当然,也可以在丰厚学识的同时坚定为人师的信念。
本学期,我们共读余映潮老师《统编版小学语文怎么教》一书,活动中,有十位教师对本书进行了阅读分享,我是其中之一。
因为是十人中最后一个出场,得以细致聆听其他老师的分享后对自己准备的内容进行调整,不足之处加以弥合。从大家的分享中,我对余老师多年来研究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一节“好课”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教材研读、课文赏析的能力,永远是语文教师的第一教学能力,是确保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半壁江山。我曾经将“文本解读”及“教材解读”混为一谈,虽然在进行教材解读时难免涉及到文本解读,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守住课标和教参规定的一亩三分地,也应该具备深挖教材的能力,进得去、出得来,方能走向优秀。
余老师提到“教师设计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需要‘安排任务’‘给予时间’‘集体训练’”,这与我们一直践行的“一起读写”的理念一致,或者说,我们实践之初,也源于几位名家之言。一间教室,容纳了五十个活泼泼的孩子,是否能容纳五十个孩子的思想,取决于老师。当我们刻意训练自己,每一次的活动、练习都要面向全体,而不急于一问一答,追求“受益面最大”的教学境界,这间教室便会充斥思想的活力。
余老师的课突现语言学用,这是我最为敬佩且要不断努力的地方。新课标核心素养内涵的四个方面中,语言运用是“基础”,而这一“基础”在阅读教学中的落实,却是我们大部分老师都难以通过自身能力完成的,这又再一次提醒了我,积累是多么重要。我曾经在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学生形成的思考分析路径通常是‘积累语言材料——发现语言现象——探究语言特点’,经历了语言材料的收集、分类,语言现象的发现、分析,语言规律的提炼、概括,未来遇到类似的应用场景时,学生更有可能联系语言运用经验,达成良好的语言表达效果”。这些学生应有的经历,作为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当我回忆起在余映潮老师口述的《用奋斗定义时光》一书,我就羞愧不已,余老师宝藏般的电脑中,满是他几十年来的积累之“花”,细致程度超乎想象。我们有可追寻的足迹,已是幸运,如何能荒废光阴,放弃留心积累呢?
从教以来,我读过多位名家之作,也看到了大家在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理念上有所不同,包括身边的老师们亦是如此,各有各的喜好。从前,我也会执着于自己喜欢的,下意识地抵触观点相悖的理念。但在和小伙伴们的共读生活当中,我渐渐发现,阅读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寻找和探索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避免偏见和极端,是重塑自我的重要路径。正如泰戈尔所言,人只有在外面四处漂流,才能回到最深的内殿。
分享会上,五位老师分享了自选书目,除了拓展教育视野,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之外的风景。正如我喜欢的那句话所言,阅读不仅是提升专业的重要途径,更让我们海纳百川,那些看上去的无用之书,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刻给我们启迪,甚至会在我们追寻专业成长途中艰难行走的时刻,拉我们一把,所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便是如此罢。
一次阅读分享会,或许只能唤醒一部分陶醉其中的老师们,但阅读的力量,却可以激励所有人。我很庆幸,我正带着这股力量行走,构建属于自己的理想世界。每一天,做一点,一直向前走;走一步再走一步,坚持走难走的路,终究会遇到我的世外桃源。
愿我们坚持阅读,拓宽视野,坚守课堂,和学生共读共写,努力成长,争做海南自贸港的好老师,点亮自己,照亮每位学生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