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条(《答陆原静书》之十)原文:
来书云:先生又曰“照心非动也”,岂以其循理而谓之静欤?“妄心亦照也”,岂以其良知未尝不在于其中、未尝不明于其中,而视听言动之不过则者,皆天理欤?且既曰妄心,则在妄心可谓之照,而在照心则谓之妄矣。妄与息何异?今假妄之照以续至诚之无息,窃所未明,幸再启蒙。
“照心非动”者,以其发于本体明觉之自然,而未尝有所动也,有所动即妄矣;“妄心亦照”者,以其本体明觉之自然者,未尝不在于其中,但有所动耳,无所动即照矣。无妄、无照,非以妄为照,以照为妄也。照心为照,妄心为妄,是犹有妄、有照也。有妄、有照则犹二也。二则息矣。无妄、无照则不二,不二则不息矣。
陆澄在这里提的问题,是我学习《传习录》到现在,感到最不知所云,反反复复地揣摩,也没明白他到底在说什么。索性撇开他的问题,我把王阳明的答复看了几遍,等于先看懂答案,再回头看问题,总算似乎明白了陆澄在说什么。
王阳明说过一句话“照心非动也”,陆澄就问,这句话是不是说,“照心”是纯乎天理的,所以是岿然不动的,称之为“静”?
王阳明还说过一句话“妄心亦照也”,陆澄就问,这句话是不是说,当人起了“妄心”的时候,“照心”其实也在“妄心”里面,“照心”的光明并没有消失,人们的视听言动能够不逾越规范,就是因为心中有天理存在。
这么说来,“妄心”也就是“照心”,“照心”也就是“妄心”,所谓“照心”是指心的本体,即道心,根据《中庸》的说法,道心是“至诚无息”的,那么当“妄心”主宰内心的时候,“照心”不是就被打断了吗?不就意味着“照心”出现停息了吗?“妄心”与“停息”与什么区别?假使“妄心”又回到了“照心”,等于是“至诚无息”的照心又得以延续了吗?我实在糊涂了,请老师指点迷津。
唉,这个陆澄同学实在太难搞了,我们看看王阳明怎么把他搞掂。
王阳明说,所谓“照心非动”,是说“照心”来自于心的本体自然而然的光明和觉悟,道心并没有动,道心如果动了,就是妄念产生了。所谓“妄心亦照”,是说妄心起来的时候,心的本体自然而然的光明和觉悟依然存在,“照心”并没有动。
从本质上说,既没有“照心”,也没有“妄心”,更不是“妄心”就是“照心”,“照心”就是“妄心”。如果一定要抠字眼,说“照心”是光明的,“妄心”是扰乱的,那么就把一心分成了两心,如果有两心,自然至诚之心就被中断了。所以,心的本体无妄也无照,无妄也无照所以只有一个道心,没有两个心,自然就是至诚无息!
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学术语言和教学语言的差异造成的,从严格的理论上说,心的本体就是“道心”,但在教学活动中,王阳明有时把他说成“照心”,实际上是道心的形象说法,主要是从心的用而言的,当妄念起来的时候,王阳明又形容为“妄心”,都是一种方便和形象的说法,并不是同时存在一个“照心”,一个“妄心”。
所以,当老师真难,遇到顶真的学生,你没有两把刷子,他会把你弄死。
呜呼!159,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