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条(《答陆原静书》之七)原文节录:
来书云:此心“未发”之体,其在“已发”之前乎?其在“已发”之中而为之主乎?其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之体者乎?今谓心之动静者,其主有事无事而言乎?其主寂然、感通而言乎?其主循理、从欲而言乎?若以循理为静,从欲为动,则于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而静,静极而动”者,不可通矣;若以有事而感通为动,无事而寂然为静,则于所谓“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者,不可通矣。若谓“未发”在“已发”之先,静而生动,是至诚有息也,圣人有复也,又不可矣;若谓‘未发’在“已发”之中,则不知“未发”“已发”俱当主静乎?抑“未发”为静而“已发”为动乎?抑“未发”“已发”俱无动无静乎?俱有动有静乎?幸教。
(王阳明的答复很长,略去)
请看陆澄的连环追问:
1、道心未发之本体是在已发之前,还是已经融合在已发之中了,并且是已发的主宰?或者说未发已发是浑然一体、不分先后、没有内外的?
2、心的动静,是就有事无事而言,还是就寂然不动与感而相通而言,抑或是就循天理与纵私欲而言?
3、如果说遵循天理为静,放纵私欲为动,那么程子所谓的“静中便有动,动中自有静”、“动极而静,静极而动”便说不通。
4、如果说动是指有事时,感悟而心物相通,静时指无事的时候,本心寂然不动,那么周敦颐所谓的“动而无动,静而无静”便说不通。
5、如果说未发在已发之前,静然后生动,中庸所谓的“至诚无息”便出现了停息,同时说明圣人也不是生而知之了,需要下功夫才能回归本心,而周敦颐说:“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
6、如果说未发融合在已发之中,那么未发已发都是静呢,还是未发为静、已发为动,还是两者都是无静无动,抑或两者都是有动有静?
不能不说,陆澄读书非常用功,但抠字眼,死读书的现象也比较严重,不过他的问题非常绕,要辨析清楚也是不容易的,看看王阳明老师是如何耐心解释的。
王阳明说,未发之中就是良知,良知没有先后、内外之分,它是知行合一浑然一体的。
就有事无事而言,可以说动静,但良知不可以分有事无事两种情形;就寂然不动与感而相通而言,可以说动静,当良知不可以分成寂然不动和感而相通两种情形。
所谓动静,是就时机而言的。心的本体当然是不分动静的,天理始终如一,可以理解为岿然不动,动了就是违背天理,那就是私欲。如果能够遵循天理,即使交际应酬而变化百出,心的本体不会动;如果放纵私欲,即使心如槁木只执一念,也不能称为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遇到具体事情的时候,在事上磨练,然后感悟到天理,这固然可以称为“动”,但是你这样动了以后,那既然不动的心的本题并不会因此就增加了;当你没有遇到具体事情的时候,内心寂然不动,你可以把它称为“静”,虽然你是静的,但你感悟到的心的本体并不会因此而减少。所以说,“动而无动,静而无静。”
既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就是说心之本体没有前后、内外的差别,是浑然一体的,那么这就是“致诚无息”,不存在有息的问题。
未发之中就是良知,已发之和就是良行。说“中”在“和”之中,良行必然源于良知,不是说“和”当中有一个独立的“中”;说“和”在“中”之中,是说“中”必然导致“和”,不是说“中”当中有一个独立的“和”。这个过程未尝不可以说有动有静,但心的本体没有动静之分,就如前面说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而无动,静而无静”。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学习前贤的文章,不要拘泥于文辞,而要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意图,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文章的主旨。孟子就举了一个例子,《诗经·云汉》中有一句:“周余遗民,靡有孑遗。”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周国没有留下一个百姓了,而其实根据上下文,我们很容易理解这句话是说,旱灾非常严重,周国的百姓没有一个能免于旱灾的。
周敦颐的“静极而动”的学说,如果不审慎对待,也会产生误导。周敦颐是从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开始说起的。太极生生不息的道理,妙用无穷,但太极的本体是永恒的。太极生生不息,就是阴阳的生生不息。就它的妙用无穷而言,称为“动”,或者称为阳之生,不是说太极动然后生阳;就其生生的永恒性而言,称为“静”,或者称为阴之生,不是说太极静然后生阴。如果说太极动然后生阳,静然后生阴,等于说阴阳、动静是各自完全独立的,而实际上阴阳就是太极一气,一气收缩为阴,一气伸展为阳。
动静也是源于一个理,这个理有外在的表现,称为动;而人们看不到外在的表现,称为静,这个理一直都在。春生夏长,我们称之为阳、为动,但并非没有阴、没有静;秋收冬藏,我们称之为阴、为静,但并非没有阳、没有动。春夏秋冬变化不息,可以称之为阳、为动;春夏秋冬循环往复,可以称之为阴,为静。
非但一年之内的变化是这样的,无论周期长短,大到一元(邵雍在《黄极经世》中提出的概念:1元=12会;1会=30运;1运=12世;1世=30年),小到一微(古代时间计量单位:1秒=100忽,1忽=100微,1微=100纤,1纤=100沙),都是一样,所以程子说:“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自然能够意会,但无法言传。如果只是拘泥于文字,一定要去比照对应,那就是心被经转,而不是人转经了,《六祖坛经》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