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表达感受”的度在哪里? 在面对一些比较叛逆或者共情能力较弱的学生时,坦诚表达“老师感到很伤心、很失望”是否会暴露自己的软肋,反而让教育效果打折扣?如何确保“表达感受”不会变成“情绪宣泄”?
在教育情境中,“真诚表达感受”不同于简单的情感宣泄,它有着明确的教育目的和边界。关键在于表达方式、时机和目的。它必须是为了促进学生反思和成长,而非仅仅释放老师的情绪。
研究表明,适度的教师自我暴露能够增加学生的信任感和课堂参与度,但过度情绪化则可能影响教师权威性和教学效果。这意味着老师需要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中间点。
一、如何把握表达感受的“度”?
健康表达感受,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行为后果,而情绪宣泄只是表达者在释放自身压力。健康表达感受一般都是使用“我”做主语的陈述句,冷静客观,比如,我很难受;情绪宣泄则常使用责备、指控性语言,比如,你总是不听话。从表达时机这个角度来讲,健康表达感受会选择在心情平静时表达,并且频率不高,只是偶尔使用,强调重点,而情绪宣泄则即时爆发,不加控制,并且频繁发生,成为常态。
面对叛逆或低共情学生时,直接表达伤心或失望的确容易被他们解读为软弱或操纵,建议老师使用如下策略:
1.聚焦行为而非人格:“这种行为(具体描述)影响了课堂秩序”而非“你是个不尊重人的学生”。
2.表达期望而非失望:“我期待你能发挥自己的潜力”替代“我对你很失望”。
3.使用“我们”共同体语言:“我们需要一起解决这个问题”而非“你需要改正这个问题”。
4.提供反思框架:“如果你是我,看到学生这样做,你会怎么想?”帮助他们换位思考。
二、构建教育性而非情绪性的表达
1.事实陈述优先:先客观描述发生的情况,避免直接跳转到感受表达。
2.连接后果而非情绪:说明行为如何影响学习环境、他人权利,而非仅仅它如何影响你的情绪。
3.表达信任和期待:即使在批评行为时,也要表达对学生能力的信任:“我知道你能做得更好”
三、掌握既真诚又教育的表达方式
1. “当你(具体行为)时,我感到担忧,因为这可能影响你和其他同学的学习体验。我们能一起想办法改进吗?”
2. “我注意到最近(具体现象),这不符合我们班级的共同约定。我相信你能理解为什么这个问题需要被重视。”
3. “作为你的老师,我关心你的成长。当你做出(具体行为)时,我担心你会错过重要的学习机会。你的潜力远不止于此。”
四、建立长效的教育关系策略
1. 前期投资关系建设: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冲突时就建立积极关系,这样在需要表达负面感受时,学生更可能理解为关心而非攻击。
2.保持一致性:让学生清楚你的标准和边界,减少“试探”行为的发生。
3.提供修复途径:表达负面感受后,要指出如何改进和修复关系的方法。
4.选择性回应: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深度情绪回应,区分严重问题和可忽略的小问题
最高明的教育往往藏在那些既保持边界又不失温情的互动中。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的核心在于,让人总是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即使是在表达负面感受时,我们也应当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和不变的信任。
当你下次面对这样的情境时,不妨先自问:我的表达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还是仅仅为了释放自己的情绪?这个简单的反思就能帮你找到那个恰当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