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胆子小,一直不太敢看推理小说,总觉得真人犯罪比僵尸鬼怪什么的可怕多了。但即便如此,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大名也早已如雷贯耳,据说她是人类史上最畅销的著书作家,只有圣经和莎翁的著作总销售量在她之上,她被誉为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另两位据说是柯南道尔和松本清张。
虽然莎姨很有名,但原本按我胆小的性子,估计跟她难有交集。可冥冥之中似有天定,这周接连看的两个节目都直接或间接的让我想起《东方快车谋杀案》。虽然没看过原作,但隐约听说是一个多凶手谋杀案。这让我觉得不是偶然,是时候读阿加莎了。所以晚上拉上妹妹,从《东方快车谋杀案》电影开始。
1883年10月4日,从法国巴黎出发,经过81小时40分,穿过不同的7个国度,最终到达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就是东方快车。“快”自不必说,之所以叫“东方快车”,据说是因为伊斯坦布尔是横跨欧亚两洲的奇城,是欧洲的边界,东方的起点,所以叫东方快车。且因其服务奢华完美,乘客非富即贵,它也被称作“车轮上的移动宫殿”。
莎姨笔下的谋杀案,就在这举世闻名的列车上发生了。
乘客雷切特死在了自己的包厢,侦探波洛发现凶手犯案的手法十分残忍,雷切特身上总共被捅了12刀,但奇怪的是每一刀的深浅、位置都不同。现场还留下了烧剩的字条,女士的手帕、下了药的咖啡等诸多线索。
波洛越查越心惊,他发现车上的11名乘客,连带列车员似乎都有嫌疑。
最终案情大白的时候,电影中的波洛说:“凡事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现在多了你们,我无法做出判断。”
电影的开头,波洛是一个吃鸡蛋都要拿尺子量两个鸡蛋是否大小相同的龟毛侦探,现在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他发现12名犯罪嫌疑人都是凶手,都是主动行凶,且原因相同,全都是为了黛西·阿姆斯特朗——一个5年前死亡的3岁女孩儿。
5年前,黛西被名叫卡塞蒂的匪徒绑架,卡塞蒂要赎金二十万。黛西的父亲阿姆斯特朗上校按照规定交了赎金,卡塞蒂却依然残忍杀害了黛西。黛西的母亲当时已身怀六甲,经受刺激之后一尸两命,阿姆斯特朗上校随后自杀。
案发后,黛西家的女佣遭到警方怀疑,不堪忍受也自杀身亡。
而看似毫无关联的12名乘客,其实分别是黛西的教母、黛西的外婆、黛西的家庭教师、黛西的小姨、黛西的贴身保姆、黛西家的厨师、黛西家的管家、黛西父亲的司机、黛西父亲的战友、黛西家女佣的弟弟、黛西案的警官、黛西案律师的儿子。
他们互相认识且一起谋划实施了这起东方快车谋杀案,因为他们知道了死者雷切特就是当年的凶手卡塞蒂。
电影最后,波洛有一段独白:“我见识了人性的破碎,那么多不幸的人生,那么多的痛苦和愤怒,被心底深处的那份悲痛所支配着,直到一起罪行引发了无数起,我一直都愿意相信人类是理性并且文明的,我的存在正是基于这份信念```````````但现在我或许需要转变一下``````通过这起案子我意识到,正义的天平未必永远都能保持平衡,而这也让我头一次学会了去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平衡,车上没有杀人犯,只有需要重生的人````````”
对小说、影视作品来说,这似乎是个圆满的结局,罪大恶极的坏人得到惩治,行侠仗义的好人赢得谅解,读者观众获得酣畅淋漓的观后体验。而在如今的现实中,这样的情景可能会演变出怎样的状况?我这周看的《明星大侦探第四季》第一案《逃出无名岛》,给出了一个当代的参考答案。
《逃出无名岛》的剧情设置很像《东方快车谋杀案》,在封闭的空间中——孤岛上,发生了谋杀案。多轮搜证搜出的证据显示:岛上的7人都有嫌疑。
在最终真相大白的时候,和《东方快车谋杀案》相同的是,岛上的7人确实都参与了对NPC的谋杀。不同的是,岛上的7人除了真凶,没人真想至NPC于死地。每人都以为自己做的那一步只是恶作剧,但真凶却利用每人一步的恶作剧杀死了NPC,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真凶利用他人的方法并不复杂,就是控制网络和他们的情绪。
他们内心都充满愤怒,认为社会既然不公,我辈自当惩恶扬善。他们自以为站在正义的一方,他们看到的都只是网络聊天群里同仇敌忾的文字,却不知道敲出这些文字的人,是真心认同他们,还是别有居心。
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被称作网络时代,90后、00后几乎从出生开始就伴随着网络,上课、学习、聊天、购物,网络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重要,不可或缺。但它同时也是一张撑在我们周围,挣不脱逃不掉的大网,我们在其中生存生活,比以往的时代幸福,也比以往的时代艰难。
比如辨别真心,看清真相。莎姨笔下的那个时代,即便沟通是面对面的,侦探要堪破真相也要费一番心力。而如今,隔着屏幕、隔着网络、隔着人心,我们普通人想辨别网络上他人的真心,几乎是天方夜谭、大海捞针。那避免一腔热血被利用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血要热,但头脑要冷静,听多方发言,等时间沉淀。我们不做冷血的旁观者,但更不愿做明明满腔热血,却被人利用的人。
生活不是小说,正义的天平确实不会永远都保持平衡,我们可以选择和世界抗争,也可以选择去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平衡,但前提是:这是我们守住底线,冷静判断后,自己自愿做出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