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提到的“智力背景"。智力背景就是学生在发展智力时候强大的靠山,这里面应该有源源不断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比如你在学习显微镜知识的时候,你应该看到过很多介绍显微镜的书籍,有过实际操作显微镜的经验,为了一个知识点的熟练掌握,你需要在脑子里存储十倍甚至百倍的课外知识。而这些知识的获取方式无外乎两种,有时通过阅读书籍获得陈述性知识,一种是通过实践获得的操作性知识。
还记得女儿刚上初一的时候,有一次学过了显微镜的操作,特别想实践,我去学校实验室借了一个显微镜回家。整个周末,我们两个人都沉浸在观看切片,自制切片的乐趣中,还拍了不少显微镜下的图片,非常美丽。后来的生物考试中有关显微镜的题,她答得非常完美,而且她一再强调,操作让她对显微镜知识的掌握更牢固,更直观,关键是充满兴趣。因为她从小就看了小牛顿图书馆,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大自然图签等大量生物动植物自然书籍,对生物的热爱一直没有减少,考试成绩也接近满分。
试想,一个从来没有见过显微镜的人,怎么能把显微镜的知识掌握到自动化了的程度?难道只能凭借记忆了?
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到了要“减轻儿童的工作,需要把实际技能作为掌握知识的基础",而这还只是问题的开端。"知识的识记和把知识保持在记忆里,是这个问题的继续"。这里的识记不同于我们平常让学生背的各种知识点,比如某种说明方法的特点,某一首古诗,政治课里的条条框框,英语单词和课文等等。他要求学生识记的是教学大纲里的“关键"知识。
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都取决于这些“关键"知识是否能够牢固的掌握。这些关键知识就是能够反映本门学科特点的重要的结论和概括,公式,规则,定义和规律性。
问题的重点是“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而这个智力背景,指的就是各种课外阅读。
反观目前的教学现状,学校的图书馆成了摆设,之前的阅览室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蚕食,就连学生在教室里读《十宗罪》《哈利波特》之类的书也会被老师没收。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班主任们偶尔会做一件事情,就是大量的补血学生的借阅记录。
五年前的均衡检查,学校购置了不少的图书,而且还有一些高规格的图书柜,没以为学生可以从此有书可读,谁知道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之后便是被束之高阁。学生没有机会借阅学校图书馆的书,阅览室也不复存在,学生就剩下每周三,五下午第三节的阅读课,可以读教学大纲上的指定书目,而一旦考试临近,阅读课就变成了语文课!!!
我的经验告诉我,没有阅读做基础,对知识的理解就很肤浅,识记不容易持久,思考就失去了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