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1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经典课文,讲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将音乐之美、兄妹之情与艺术创作的灵感巧妙融合。在教学中,我围绕“感受音乐魅力、体会人物情感、品味语言意境”展开设计,既有值得肯定的实践,也有需要改进的思考。

一、教学中的亮点与成效

1. 情境导入,以“乐”入境

课堂伊始,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片段,让学生闭目聆听,结合课题猜想:“这段音乐让你联想到怎样的画面?为什么取名‘月光曲’?”通过听觉刺激激活学生的想象,自然引出课文中“月光照进茅屋”的诗意场景。这种沉浸式导入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理解贝多芬因感而发的创作动机奠定了情感基础。

2. 双线并行,品“情”悟“境”

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贝多芬与盲姑娘兄妹的对话,体现人物的情感共鸣;另一条是《月光曲》的旋律变化,对应“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波涛汹涌”的画面描写。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想象补白(如“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什么?”)感受兄妹对音乐的热爱与生活的乐观,同时结合插图和多媒体动态演示,将文字转化为视觉画面,让学生在“语言—音乐—画面”的联动中体会艺术创作的感染力。


二、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

1. 音乐与文本的融合深度不足

虽然课堂中播放了《月光曲》,但对音乐本身的节奏、旋律变化与文本描写的对应关系分析不够细致。例如,没有引导学生对比“舒缓的第一乐章”与“激昂的第三乐章”分别对应文中哪些画面,导致部分学生对“音乐如何引发联想”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能充分体现“语文与艺术学科的跨学科融合”。

2. 对“传说”文体的挖掘不够

课文开头点明“传说”这一文体,但教学中未引导学生思考“传说与真实故事的区别”,也未探讨作者为何选择“传说”作为载体。这使得学生错失了体会文学创作中“艺术加工”的机会,对文本的浪漫主义风格感受不深。


三、改进方向与未来设想

1. 深化“音乐+语文”的联动教学

下次教学可将《月光曲》的三个乐章分段播放,让学生边听边用关键词标注旋律特点(如“轻柔—明快—激昂”),再对照课文中皮鞋匠的联想,分析语言如何表现音乐的节奏变化,强化“语言与音乐共通”的审美体验。

2. 凸显“传说”的文体价值

增加“传说的特点”微环节,引导学生比较“传说”与“记叙文”的不同,如“传说往往包含理想化的情节(如贝多芬主动推门而入、即兴创作),体现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让学生理解文本通过“传说”传递的人文情怀——对艺术、善良与命运抗争的赞美。

3. 加强分层设计与学习支持

针对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人物情感线索图”“创作动机提示卡”等学习工具;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贝多芬的生平与《月光曲》的真实创作背景,引导对比“传说”与史实的异同,培养批判性思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近期,区里举行优质课评比,名师大咖云集,精彩纷呈的课堂为我们展示了新课标引领下的新课堂。每位名师在对新课标的深入解...
    山东董纯阅读 525评论 0 3
  • 《月光曲》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
    周六_e32c阅读 988评论 0 1
  • 跟着刘恩樵老师学习创新语文教学设计已经有不短的时间了,在理论与实践 中也思考了一些对语文课教学设计需要注重的问题,...
    山东董纯阅读 78评论 0 1
  • 每一次研讨于老师课例的过程就是一次提升课堂教学能力的过程。去年研讨的课例中,发现每一个课例,于老师最注重培养学生听...
    付军丽阅读 1,238评论 0 3
  • 跟着刘恩樵老师学习创新语文教学设计已经有不短的时间了,在理论与实践 中也思考了一些对语文课教学设计需要注重的问题,...
    山东董纯阅读 104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