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钱穆讲授 叶龙记录整理
39个笔记
序一
>> 在老一辈学术名家中,钱穆先生以学问淹博、著述宏富著称
>> 南朝,如《诗品》讨论五言诗的源流,《文心雕龙》讨论文学与时代的关系,都有很强烈的文学史意识;至若沈约写《宋书·谢灵运传论》,萧子显写《南齐书·文学传论》,也同样关注了这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出色的见解。中国文学有自己的道路,中国古贤对文学的价值有自己的看法。
>> 钱先生讲中国文学史,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既认识到它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特质,同时又深刻地关注中国传统上的文学价值观和文学史意识。
>> 钱先生是一个朴实而清晰的人,他做学问往往能够简单直截地抓住要害,不需要做多少细琐的考论
>> 中国神话融入了历史传说,所以神话色彩被冲淡了,
>> 但这样说其实都忽略了原生态的神话和文学化的神话不是同样的东西。
>> 至于神话、故事则是任何地方都有的产物。中国古代已有,但早前未有形成文学而已。在西方则由神话、故事而有文学。中国之所以当时没有形成文学,是由于文化背景之有所不同所致,吾人不能用批评,只宜从历史、文化中去找答案,才能说明中西为何有异。
>> 钱先生是一位尊重儒家思想传统的学者。
>> 儒家对文学价值的看法,是重视它的社会功用,要求文学有益于政治和世道人心,而钱先生是认同这一原则的。
>> 好的文学作品必须具备纯真与自然。真是指讲真理、讲真情。
>> 写作也是如此,要一任自然。文学作品至此才是最高的境界。
>> 钱先生说:“落花水面皆文章,拈来皆是的文学境界,要到曹操以后才有,故建安文学亲切而有味。”
>> 俗语说:“万物一体。”这是儒、道、墨、名各家及宋明理学家都曾讲到的。意即天人合一,也即大自然和人的合一,此种哲学思想均寓于文学中,在思想史中却是无法找到这理论的。
>> 是赋,对人生感觉到有生意有兴象之味,犹如得到生命一般。
>> 赋比兴都是追求天人合一、心物合一的意境,这个说法以前是没有的。
>> 从中西比较说文学,这是钱穆先生《中国文学史》眼界开阔、立论宏大的一面;从自由洒脱、轻盈空灵的个性表现说文学,从心物一体、生命与大自然相融的快乐说文学,这是钱穆先生《中国文学史》偏爱性灵、推崇趣味的一面。
序二
>> 钱师也奠定了他史学权威的地位。除《国史大纲》外,他的著述包括《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庄老通辨》
>> 细看钱师的著述内容,都是以史学、经学、文化、思想、考据、理学等范围的学术性论文为主,属于文学的,就只有《中国文学讲演集》而已
自序
>> 中国古代执政者之所以不能战胜常来骚扰的匈奴与羌人等民族,是由于我国北方与西北有大平原,游牧民族善用骑兵,能征惯战,而汉族人民以农耕为主,不谙骑兵作战,以致常吃败仗。直到汉武帝亦懂得养马习骑,才征服匈奴、氐、羌等民族。
>> 他在新亚开的课,据我记忆所及,有中国通史,还有中国的秦汉史、文化史、思想史、经济史、文学史,以及社会经济史、《论语》、孟子和庄子等,至于在新亚研究所,钱师还开了韩愈文与《诗经》,那是必修的。
>> 钱师常说,一个人并非大学毕业就算是完成了,也不是读了一个硕士甚至一个博士学位就成功了。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做学问是终生的事业。钱师就是希望我们要向他学习,他用一生的精力,把中国的经、史、子、集都读通了,所以他讲任何一门课,必定有其独特的见解。
>> 小山为大山所围叫“霍”,所以都有“霍山”,故“霍山”只是一普通名词,并非专有名词。
>> 即凡是有“此水通彼水”现象者,都可以称为“洞庭”。
>> 讲文学史亦得要义理、考据和辞章三者兼顾,不但要讲其历史演变、创作目的和字句修辞,而且还要了解历史地理,懂得校勘学,
>> 钱师做学问的一贯主张是:历史应还其本来面目,不能曲解,不可贻误后人。
第一篇 绪论
>> 所谓史者,即流变之意,有如水流一般。
>> 文学史是讲文学的流变,即须由史的观点转回来讲文学的观点。
>> 至于文学的价值,不仅在其内部看,还要从其外部看。
>> 文学是一种灵感,其产生必自内心之要求
>> 文学是文化史中的一项,而非政治中的要目。文化史则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及风俗等各项。
第二篇 中国文学的起源
>> 文学的起源是诗歌,亦即韵文先于散文,西方亦然。东汉郑玄说:“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三皇之世”,轩辕以来,“载籍亦蔑云焉”。
第三篇 诗经
>> 古人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里对诗和歌等已下了一个定义。
>> 中国文学的发展是慢迟缓笃的。
>> “赋”是直指其名,直叙其事的意思,
>> 所谓兴者,发起也,动作也。
>> 意即无论是赋,是比,或是兴,均有“物”与“情”两字。
>> 所以他常鼓励学生要多读《诗经》,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以事父,可以事君,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兴”是有开放启发启示之意,凡见任何物均可以开启心胸;“观”指人生观、宇宙观;“群”是指人与人之间相处,使能适应社会。
>> 孟子也曾告诉我们如何读《诗经》,他曾讲过一段话,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他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