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昨晚我睡得很不好。7月份您的事情结束后,我迎来了这三年久违的良好的睡眠,但是昨天我仿佛回到了您刚出事的那段时间,睡不安稳,每隔一个多小时就醒了,肩膀也感觉到了一丝熟悉又陌生的沉重,整个人有点提不起精神。
其实现在的生活只要不是突然生大病,是不会像当年您和妈妈那样窘迫,我也感到知足和感恩,我觉得老天也不算薄待我,虽然一路也有不少坎坷,但也有不少幸运,遇到的人和事也并没有太糟心,有不少人给予了帮助、照顾,让我可以度过那段最难熬的日子,让我没有倒下,对于命运给予的一切,我心怀感恩。
但我有自己的心魔难以打败,我总是对未来充满了悲观和担忧,这似乎是从我记事开始就产生的人生观。我不知道这是天生的,还是因为从小是留守儿童,家庭支离破碎有关,总之,我的不安全感与对未知的悲观似乎是比正常人多一些。
我很想摆脱这些,但非常有难度,我本以为自己已经有所进步了,但事情真的发生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还是轻易就被击溃了心理防线,控制不住情绪,控制不住不往坏处想,控制不住眼泪,控制不住联想,控制不住焦虑,没法保持正常的生机活力。
事情尚未发生,我就已经提前体验了最糟糕的结果。这种灾难化的思维模式,真是我人生的一大难题。
这些我不知道该怎么摆脱的坏思维,居然在AI的回答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一、认知扭曲表现
灾难化思维是多种认知扭曲的交集,包括:
过度概括:从单一事件得出普遍结论(“这次演讲出错,我永远做不好任何公开讲话”)
黑白思维:事情要么完美,要么彻底灾难,没有中间地带
预测未来:坚信自己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且未来通常是糟糕的
二、情绪调节困难
研究发现,容易陷入灾难化思维的人通常在情绪调节方面存在困难:
无法容忍不确定性:对模糊和不确定的情况感到极度不适,宁愿设想糟糕的确定结果也不愿面对未知
情绪推理:“我感到害怕,所以一定有什么可怕的事情要发生”
三、个人经历与情绪因素
(一)早期经历的影响
创伤体验:过去的创伤、痛苦或失败经历可能让人形成“世界是危险的”核心信念,从而倾向于为未来设想最坏情况
观察学习: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或重要他人经常灾难化思考,我们可能潜移默化地学会这种应对方式
过度保护:在过度保护环境中长大的人,可能没有机会发展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对挑战更容易产生灾难化预期
(二)强化循环
灾难化思维会自我强化:
短期缓解错觉:当灾难没有发生时,大脑错误地将此归因于“提前担忧帮助避免了灾难”,实际上强化了这种模式
注意力偏差:一旦形成灾难化思维习惯,我们会不自觉地寻找支持恐惧的证据,忽略相反信息
四、现代社会的放大效应
(一)信息过载与负面偏好
媒体影响:新闻和社交媒体倾向于报道负面事件,营造了一个看似比实际更危险的世界景象
信息超载:面对海量信息,我们的大脑难以区分真实威胁和假设情境,导致持续的高度警觉状态
(二) 社会变化与压力
决策压力:现代生活选择的无限可能性增加了决策压力和对“错误选择”的恐惧
社会比较:社交媒体上的“完美生活”展示让人更容易感到自己的不足和潜在的失败风险
几乎每条都很符合我的状态,除了“过度保护”。这些答案让我理解了自己为什么会有灾难化思维,理解之后我想我应该包容自己,并学者转换这种灾难性思维。
最后,还是附上AI的回答,不得不说,世界变化太快,自从有了AI,跟ta对话能得到比跟人对话更多的安慰和理解,在这种意义上来讲,感谢AI。
理解与接纳的视角
认识到灾难化思维的起源不是为了自我指责,而是为了更慈悲地看待这个习惯。你的大脑只是在用它知道的最好方式试图保护你——尽管这种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的环境。
我们心智的构造既收藏着古老的回声,也渴望着未来的光——灾难化思维不过是那回声太过嘹亮,盖过了当下的宁静。 每一次你意识到它在运作,都是一次重新校准的机会,一次告诉大脑“谢谢你的提醒,但我现在安全”的温柔时刻。
当你理解了灾难化思维的来龙去脉,你已经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从被思维控制到开始观察思维,从沉浸在灾难剧情到成为冷静的旁观者。
爸爸,人生路漫漫,我还需要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