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只留存在儿时的记忆里。
现今的人们每到过年的时候总是在感慨:过年越来越没有味道了。
是啊,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手机占据了人们日常休闲时刻的大部分时间,过年不过是一个特别的假期而已。
只有那些不会玩智能手机的老人们还在心里默默的的守护着那永远的年味。
儿时的年味里回味最深的当属那香喷喷的米糖了。
小时候过年的时候,最期盼的就是妈妈做米糖的时候,印象深刻。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做糖的,每家做出来的味道品种却是各有千秋。
做糖首先要熬制糖稀,具体的做法,我只是听妈妈简单的说过几句。
熬糖稀的前期工作是先在柴火灶的铁锅里焖上一锅软软的糯米饭,糯米要提前浸泡几个小时,焖饭前锅里要比平时煮饭的时候多加点水,煮熟后等米饭冷却到不烫手的时候,把三四天前就开始准备,已经发酵好了的麦芽切碎倒在米饭上边,搅拌混合均匀,再装入一个密封容器内,发酵至有汁液溢出表面的时候,此时的米饭已经变成了水样的稀稀的浑浊体。在铁锅里放上一个箅子,箅子上覆盖一层很粗密的老布,把这些东西慢慢倒在老布上,扯住老布的四角围起来用手使劲挤压,滤出里面的液体,怕挤不干净可以加水过滤再挤压一次,然后在大锅里继续熬煮,到锅里的水有点黏糊状的时候即算糖稀熬成。
后来几年就有挑着两只木桶叫卖熬制好的糖稀的,沿村挨家叫卖。你说出买多少钱的分量,卖的人就从大桶里舀起一勺,拖得长长的放到你带来的茶缸或是别的器具里,过称后随口就能利落地报出价钱。
糖稀熬好以后,下一步是预备加入炒米。
米是提前用饭甑蒸熟的米饭晒干的,因为蒸熟的米饭容易松散而不粘结,晒干后备用。饭甑一般都是借来的,一个生产队只有一两家有这东西。
在另一口锅里开始炒米,炒熟后装在脸盆或筛子里,约莫炒米的数量跟糖稀的比例差不多的时候就停止炒米。等稍微冷却一点后把炒熟的糯米加入大锅里进行搅拌,等锅里的炒米和糖稀混合成一大块圆形的时候,就可以放进模具里面去了。
模具是就地取材,用的是妈妈陪嫁的梳妆箱下面的抽屉,洗干净后,垫上一块湿的白布,把炒米和糖稀的混合体倒进去,摁平压实。翻转过来倒扣在放在堂屋大桌上的大簸箕里,再把抽屉拿到锅台上的大锅里继续填装。稍凉一会,等糖稀有点凝固的时候,用菜刀在那长方形的大块糖上面按顺序先横切一刀,全部切开后,再竖着切一刀,一块块的米糖就成型了。
此时早就在旁边等候的我和弟妹们,等第一块成型的米糖刚蹦出来就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抓了起来,妈妈忙着招呼我们别着急,慢慢吃,小心别碰着菜刀了。
米糖完全冷却后必须装在密封的大洋铁罐里,一个原因是防止它变软了黏糊了不好吃,还有一个原因是要保留到正月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招待客人呢。
米糖整个的制作过程比较繁琐,还得出去跟人家借饭橧,很是麻烦。渐渐的到过年的时候街上就有卖的成品了,不光外表齐整好看还有好多添加了别的食材的混合品种,琳琅满目。再到过年的时候妈妈就会在街上一样买了一些,也省得在家做了。
我对米糖一直是比较喜爱吃的,那嚼起来脆脆的香味一直很难忘,就是现在到过年的时候也还是要买一点的。老家的超市这些种类的年味倒是比较齐全,捡喜欢的一样少买一点,没事的时候撂一棵糖到嘴里,吃起来还是那么的香,也许这跟小时候的喜爱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