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焦虑 - 找回内心的力量 -- 你脑海中听见和嘴里大声说出来的话,都是 “思想”
你是否留意过,脑海中那些或激昂、或低沉,不断回荡的声音?还有从自己嘴里脱口而出,或坚定、或犹豫的话语?其实,它们都是 “思想” 的外在呈现。思想,这一看不见摸不着,却时刻左右我们生活的存在,对我们的情绪、行为,尤其是面对焦虑时的状态,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思想与我们的情绪紧密相连,如同共生体一般。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的情绪 ABC 理论指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C,Consequence),并非直接源于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本身,而是取决于个体对激发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信念(B,Belief)。这里的信念,正是思想的一种体现。例如,当面临工作中的一项艰巨任务(激发事件 A),如果脑海中充斥着 “我肯定做不好,这次要搞砸了” 这样消极的思想(信念 B),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焦虑、沮丧的情绪(结果 C),甚至可能导致行动上的拖延、逃避;相反,若内心响起的是 “虽然有难度,但我可以一步步拆解,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这般积极的声音,我们便更有可能以平和、自信的心态迎接挑战,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在日常生活里,消极思想就像隐藏在暗处的 “情绪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我们的内心。当早上照镜子,看到脸上冒出的痘痘,心里不自觉地冒出 “我怎么这么丑,今天肯定会被别人嘲笑”;工作中收到领导的反馈,第一时间不是思考如何改进,而是想着 “领导肯定对我不满意,我是不是要被辞退了”;与朋友聚会时,别人没及时回复消息,便开始胡思乱想 “是不是我说错了什么,他们都不想理我了”……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消极思想,如同滚雪球一般,越积越多,最终引发强烈的焦虑情绪,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不安的漩涡。
积极思想则犹如黑暗中的明灯,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赋予内心力量。被誉为 “现代成人教育之父” 的戴尔・卡耐基,出身贫寒,早年经历诸多挫折,但他始终秉持积极思想。在创业初期,面对资金短缺、学员寥寥的困境,他坚信 “只要我不断提升课程质量,真诚地帮助学员成长,就一定能获得认可”。正是这种积极思想支撑他不断努力,最终成为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其著作《人性的弱点》影响了无数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当面临挑战时,积极思想能激发我们的潜能。比如准备一场重要考试,告诉自己 “每天多学一点,我离目标就更近一步,我有能力掌握这些知识”,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会让我们更专注、更有动力地投入学习,焦虑感自然会减轻。
那么,我们该如何驾驭思想,利用积极思想化解焦虑,找回内心的力量呢?
首先,要学会觉察思想。就像在内心设立一个 “观察者”,时刻留意脑海中浮现的想法。每天可以抽出 10 - 15 分钟,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任由思绪流淌,不评判、不干预,只是单纯地观察。通过这种方式,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大脑如此 “忙碌”,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比如,在观察过程中,你可能捕捉到 “我今天的表现不够好” 这样的消极思想,一旦觉察到,就已经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
接着,对思想进行评估与转换。当察觉到消极思想时,问自己:“这个想法是真实的吗?有什么证据支持它?” 例如,你觉得 “同事都不喜欢我”,那就仔细回想日常与同事相处的点滴,是不是真的有很多迹象表明同事不喜欢你,还是仅仅因为一两次的小误会或者自己的过度敏感。通过理性分析,你会发现很多消极思想其实站不住脚。然后,用积极思想替换消极思想。把 “同事都不喜欢我” 改为 “我在团队中积极贡献,与多数同事相处融洽,偶尔的小摩擦也是正常的交流”。一开始可能会觉得不习惯,但不断重复,大脑会逐渐适应新的积极思维模式。
日常还可以借助一些方法强化积极思想。比如,每天写下三件感恩的事,从微小的幸福中汲取正能量,像 “今天阳光很温暖,让我心情愉悦”“同事帮我解决了一个工作难题” 等,这会让大脑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减少消极思想的滋生;也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早上起床对着镜子给自己一个微笑,说一些鼓励的话,如 “今天又是充满机会的一天,我准备好了”。
你脑海中的声音,嘴里说出的话语,承载着思想的力量。当我们学会甄别、驾驭思想,用积极思想取代消极思想,就能在焦虑的迷雾中找到前行的方向,重获内心的宁静与力量,以更从容的姿态拥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