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题中已经出现的内容就是“必备内容”。比如:民居:冬季防风,夏季通风。山高谷深。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关注常考内容、高频内容的元年。一次次层叠,积累基础内容,并进行思维梳理固化,体悟和总结。比如:盐湖、沙丘、洪积扇。
2.一组选择题只有一个主题。
主题就像一束光照过来,有时候它重复出现。有时候它伴随着“调查发现、研究表明”而出现。
比如:雪期、深、桥、沟、稳定……
进行命题推演、审主题、关注第3个选择题。落脚点是“位于哪里?”关注第4个选项。阅读理解能力与归纳分析能力并重。
3.专题再认知。
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从高考题中寻找专题。千万不要机械的依赖教辅资料或者设置很多微专题。太多、太碎、太散,就丢了主旨。
专题,不是知识为先,不是固化的网络资源为先,而是高考题为先。采用“举三反一”的方法来进行专题分类。
比如:风、沙、蒸发、极圈、数字、钱……
4.综合题解题。
①关注“一对一”,材料与设问之间一对一,应用系统性思维,所有的设问之间有内在联系。
②关注第3问,可能是破解整道题的钥匙。
③审图诀窍,材料里的一种隐藏:“如图所示”一定要有意识与图相结合。(图x)的呈现方式,此图一般是材料的补充。
5.关注“不变”。
有的题做完了,它还活着。情境常新,原理不变。寻找高考题的连续剧。高考备考路上的必须关注“不变”,举三反一,找到模型和原型,实现答题针对性提高的目的。
高考题就像一首诗,写给学生的诗,背下来,用于新的高考题作答。
6.养成思考习惯。
常思考,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知识间的关联性与结构化,需要从思考中来。孤立的、过细的知识点要避免。常思考,才会发现问题,审问之、明辨之,才是好的学习历程。
思维的形成亦是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信息提取、加工;整理;术语表达。这是在过程里获得的,久久为功。
7.知行合一。
世界上最大的距离在“知道”与“做到”之间。
文字知道;切肤知道;知行合一。
8.高考考察原则。
情境新,原理不变。信息切入,能力考查。标新而不立异,交叉而不偏离。层层设卡,步步有难。材料在外,答案在内(核心概念)。以生考熟,直击软肋。起点很高,落点很低。小中见大,思维穿透。
9.优秀的人聚团。
优秀的人在一起会形成优良的场,从而形成更好的学习环境,一起享受自律的习惯。刻苦,也有人一起有质量的陪伴。善待自己所在的集体,让自己融入优秀的团队。
读书吧,那里存在着希望……
10.后期备考思路梳理。
基于今天的学习,我梳理了5个方面的备考思路。
①选择题专练继续进行。
把高考选择题进行有意识的整合,按照主题式进行练习。
②综合题讲解依旧依托考试化作业,精讲、关注学生答题问题和思路梳理。以后基于考试化作业,我再出一张变式训练。“练—讲—悟”,这个过程里把“问题驱动”作为关键流程,把准学生解题误区及修正。
③整合十年高考题,选出高频考点,设置有效的大概念专题。一周做一个,力争做到举三反一。
④针对弱科生,提倡知识体系构建、初中地理课本再阅读。尖子生,引导他们深思多问,向深化和感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