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是无限心,正常智力的人,应能利用自己的心智,理解任何学问。一门学说,如果写的让人看不懂,那说明作者自身表达有问题,或者他本身就没理解透彻。《哲学导论》这本书,王德峰将很晦涩的哲理,写的很透彻,是能让人开悟获得智慧的书。我以为,这本书讲的最根本的思想应该是“人道”,人之为人,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本书的答案是精神,是意识自我的反思,是“我”的觉醒;人应该按照这种思路走下去,而不是反过来被异化,那是一种自我毁灭。对无限的心来讲,有限的现实太小了,人应该关注一些形而上的东西。
人应该抽出时间,认真去读些这样的书,而不只是懵懂休闲。以下为经典书摘,我不得不摘:
真理的可能性,取决于人的主体思维;真理在人心之中。真理是人类思维自身的事业,而努力去认识真理的人心,其进步,将导致尘世的完善;尘世应当被改造,将之改造的符合于人心的愿望。
理智赋予人类认识以超越感觉的至上性。
休谟问题:逻辑不能证明事实。
康德:对象或物,由心所造。我们一讲到物,便相信它不依赖于我们而独立存在。但独立自在的东西不是物,而是物质。所以,心之造物,不是造物质,而是造出可以进入我们语言和思维的经验对象。
精神的本质虽说是理智,但却是理智的自我认识。所以,精神是这样一种存在:它倘若不知道自己,它即无法存在。(从精神的本质上理解人工智能,如果人工智能可以自我觉醒,即是意识到“我”的存在,它就跟人没什么本质差别了。)理性倘若只在其逻辑形式中,就还是自在的东西;只当它成为自我意识的东西时,它才是自为的,因而是精神。
使自在的他物,成为精神的为我之物——这就是黑格尔讲的理性的自我认识。精神即在这种自我认识之中存在。
精神必定要在其自我矛盾的活动中展开自身,这正是精神的必然性,即他的辩证法。
历史是一个无数个人为实现其愿望而作出行动的舞台。历史的舞台上,我们实际所见的无一不是利益的斗争、欲望的冲突、意志的较量。
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
海德格尔:用理性去把握存在,其实正是遗忘了存在。
倘若人的一切文化事业及其创造的文明价值,归根到底以人对存在的遗忘作代价的话,或者说,以人之物化、人的生存之客体化的话,那么,一切的文化成就终归将归于虚无。倘若我们企图寄身于理性的客观知识中,企图在其中达到人之去向人的生成,那么我们恰好就走在了与此方向相反的道路上。在此情况下,我们自己就面临着被作为客观知识之无情的处理对象的危险,我们作为人的存在之根基,就有被铲除的可能。(人工智能就是理性的客观知识,如果人想向人工智能的方向发展,现在的人可能就会成为被处理对象。)
哲学在当代,正走在半途中,它向一切思考着、关怀着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头脑与心灵发出了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