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牵我去散步
文/石岩磊
我有位叫“牵着蜗牛去散步”的网友,第一次见到这个名字时觉得很好笑,但并没有细想其中的深意,也不知道它的来历。今天发现有本名为《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的书,我才明白网友昵称的出处,这是我国台湾作家张文亮写的故事集,第一篇便是“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 “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
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
为什么上帝要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 唉!也许上帝去抓蜗牛了!”
好吧!松手吧!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吹来, 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声,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
以前怎么没有这些体会?我忽然想起来,
莫非是我弄错了!原来上帝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文章很短,却清风扑面令人耳目一新,我从中感受到的还是子女抚育问题。孩子不就是我们手里牵着的蜗牛吗?父母最焦虑的事莫过于盼着他们快点长大,尽快有出息。天天盼着小孩子会喊“妈妈”“爸爸”、能稳稳地走路、可以在亲友面前背唐诗,上学后能拿双100,可以读重点中学,能够考上“211”“985”中的名校,走出校门后能有份高收入的安稳工作,又急急地张罗着给孩子物色另一半,等着抱孙子、外孙,能听见甜到心缝里的一声“爷爷”或“姥爷”。
着急上火对家长来说在所难免,总是觉得子女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成长速度,催促、警告、训斥、责骂便一股脑地在急切的冲动中倾泻而下,很难把控住自己的情绪,更毋庸说设身处地地替孩子着想了,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悲剧发生的根源。我认识的人中间就有因不同意女儿休学而导致孩子跳楼的悲剧,昨天还看到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一个13岁女孩不堪学业重负,意欲辍学可又不敢面对父母的责备与师生的不解,最终选择了吞食大量安眠药。
记得有位作家把自己的儿子比作牵牛花,当春风吹过大地百花争艳时,牵牛花刚刚呆萌地拱出地面,荷叶田田莲花映日红时,牵牛花才不紧不慢地攀上枝头,即使是它用尽全力绽放时,也很少有人留意,然而作家从来没有灰心,总是用欣赏的目光注视着孩子的每个进步,儿子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可看到孩子脸上洋溢着的自信,他感到自己非常的成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教育永远是父母心头之痛,急切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绝不意味着要鞭打“慢”牛。一年四季都有花开,我们可以讲哪种花艳丽好看,可在园丁眼中它们全是杰作,蜗牛爬得很慢,然而他们尽力了,牧“牛”人就不该求全责备,更不应和牵着“松狮”的人比快慢,让蜗牛轻松地前行,不仅使它快乐地成长,也可以使自己听见鸟声、闻到虫鸣、望见满天的星斗。
我便更加欣赏张文亮在故事结尾处说的话了:“原来上帝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是啊,父母应该是孩子的伴行者,儿时是玩伴,大了是旅伴,再大些是伙伴,别去给自己强加教练的头衔,别去急不可耐地催促他们快跑,缓缓伴随子女一路前行,他们就可以用沿途风景丰盈内心,拥有一片蔚蓝辽阔的天地,才不会被挫折与不幸击倒,难道这不是父母最大的心愿吗?
2019.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