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3月12日晓窗书会晨记

2025年3月12日邓锦芸晨间杂记:

好几天都没有码字了,原因是我让欧老师来我家了,晨读结束,我们就去教工食堂吃早餐,所以早上就没得时间码字。虽然,这个理由很充分,但我还是觉得自己没有按步就班完成每日的杂记,是一件不可原谅的事,记下这段文字,警醒自己。

今天我想写这样一个主题:睡眠是良药。

周一,我感觉气温有了一点回升,就洗了一个澡,想想还是换一条裤子吧!每天都穿着笨笨拙拙的家居棉裤,实在有些不成体统。那天,我整理自己的衣物时,发现冬天的裤子,我有十条,毛呢的,灯芯绒的,厚牛仔的,真是不一而足,但这些裤子都无法让我这怕冷的人抵御寒冷。

其实,我也想摆脱这难看的家居棉裤的尴尬,我甚至花了血本价在网上买了一条纯羊绒的毛裤,可试穿了半天,也把我冻得两条腿发颤。于是,整个冬天,我都穿着家居棉裤闯荡江湖。其实,只要自己不觉得尴尬,没人会关心你的。

可我总是有些左右摇摆,天气稍微暖和了,我就想把这家居棉裤抛弃,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就脱乐家居棉裤,换上了时髦的牛仔裤。那天下午,我坐在书法室写毛笔字,感觉一股股寒气从我的脚下袭过。

回到家,我就觉得头晕晕乎乎的,我想肯定是脱了家居棉裤惹得祸。可此时此刻,已经没有办法补救了,寒气已经侵扰了我,我生病了,难受得很,坚持着上了两节课,我连坐的力气都没有了。

我想现在唯一要做的事,就是赶紧睡觉。我找来了两床被子,把自己盖得严严实实的,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睡觉。我是从晚上八点开始睡觉的。

凌晨两点多,我醒来了,上了厕所,我发现自己浑身上下都很轻松,那头疼之痛,那晕晕乎乎的感觉,都消失殆尽。睡觉真是一剂见效最快的良药。

此次身体发出的信号,再一次告诫我不要花心,衣服裤子少买,其实买回来了,也是放在家里惹灰尘,增烦恼。这一次生病,不都是因为自己裤子多了,就想换花样吗?

2025年3月12日元实日记

《溪山琴况》这本古书对声音的二十四字描述: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我想深入学习这二十四字的具体要求,请豆包帮忙,找出了详细解释,涨认知啦,值得逐条反复学习。

1.和:琴乐的首要追求,包括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调弦时要正调品弦,演奏中要刚柔相济,以意导音,使音乐与内心的情感和意境相契合。

2.静:强调在运指中求静,通过调气和练指,使内心淡泊宁静,扫除浮躁与争心,达到急而不乱、多而不繁的境界,让琴音清贞洁净。

3.清:是大雅的根本和声音的主宰。要求环境僻静、琴体坚实、弦线洁净、内心平静、气息肃穆,尤其指上求清,劲按实弹,挑甲尖、弦悬落,使两手如鸾凤和鸣,曲调要节奏分明、声调疏越。

4.远:与迟有别,以神行,气有候而神无候。音至远时,境入希夷,意趣悠悠,或岑寂如游峨眉之雪,或流逝如在洞庭之波,有弦外之音的意境。

5.古:音淡会心为古,声争媚耳为今。琴音要合于律吕,宽裕温庞,不事小巧,远离俗响,有遗世独立之感,才能体现古雅。

6.淡:琴音孤高岑寂,不杂丝竹,如清泉白石、皓月疏风,能使听之者游思缥缈,娱乐之心消散,需祛邪存正、黜俗归雅、舍媚还淳。

7.恬:强调君子之质和有德之养,以平和、恬淡的心态对待琴音,使琴音能体现出内心的恬静与安宁。

8.逸:琴音的超逸源于琴人品德的超逸,琴人需有超脱的心境和品格,演奏时才能自然流露出超逸之音。

9.雅:得于静、远、澹、逸,不媚俗,演奏要合乎规范和礼仪,曲调、节奏、指法等都要体现出高雅的气质。

10.丽:与媚不同,古淡为丽,妖冶为媚。琴音的丽在于其内在的古朴淡雅,通过巧妙的指法和音色展现出优美而不艳俗的特质。

11.亮:得自左右手所发清实的金石之响,右手弹弦要坚实清脆,左手按弦要沉稳准确,使琴音明亮清透,富有感染力。

12.采:琴音之采得之于几经锻炼后指下之神气,通过长期的练习和修养,使指下能传达出琴音的神采和韵味。

13.洁:意趣得之于修指之严净,指法要严谨干净,不拖泥带水,使琴音纯净无杂,体现出高洁的品质。

14.润:指琴音的中和温润,如同润泽的美玉,音色柔和、饱满,富有生机和活力,给人以舒适、和谐的听觉感受。

15.圆:吟猱、按弹、乐句转折都要宛转动荡,无滞无碍,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如水滴荷心,自然美妙。

16.坚:用指要坚,需凭筋力,一指卓然立于弦中,重如山岳,动如风发,使清响如击金石,与右指的清劲配合,得金石之声。

17.宏:琴音要冲和闲雅,下指宽裕纯朴,气势宏大而不粗俗,展现出开阔、宏大的音乐境界。

18.细:注重节奏、章句转折、连指与全篇的细微处理,在细微之处见精神,使音乐富有层次感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19.溜:指技巧熟练无滞,得于指的坚实灵活,演奏时指法流畅自然,如水流般顺畅,无生硬、卡顿之感。

20.健:指之灵活刚健与琴的冲和闲雅相配合,刚柔相济,使琴音既富有活力和力量,又不失平和雅致。

21.轻:音的轻重变化要不离中和之旨,轻音要轻而不鄙,有其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与重音相互配合,形成音乐的层次感。

22.重:弹琴要重抵轻出,注重情气并兼,重音要重而不虚,通过合理的力度控制,表现出琴音的沉稳和力度。

23.迟:与希声有关,追求一种悠远、深邃的意境,在缓慢的节奏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韵味,给人以宁静、深沉的感受。

24.速:小速有小速的意趣,大速有大速的奇旨,演奏速度的变化要自然合理,能根据音乐的情感和意境需要,展现出不同的速度之美。

《溪山琴况》二十四字,几乎涵盖了所有对声音的审美标准。它精准引导我们追求古雅、恬淡之美,摒弃俗艳,形成高雅的审美 。同时,还要求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恬淡,摒弃浮躁情绪,在喧嚣的世界中坚守住内心的宁静,以此来涵养我们的心性。学习古琴,践行这二十四字理念,定能全面提升个人素养,促使我们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举止高雅,品德端庄。

无意中翻到我视频号的介绍:

传习雅言之道,

养成君子之风。

原来我内心早有此意,此乃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25年3月12日  郑丽玲随笔

这两天,班上艾琳和子彧的家长跟我反馈,说孩子每天写作业都写到很晚。这两个孩子平时就有点拖拉,写作业速度比较慢。现在三年级了,又多了一门英语,学习上明显感觉很吃力。再加上数学作业量不小,常常要写到晚上十点多,实在让人心疼。

我特别能理解家长们的担忧和焦虑,孩子休息不好,第二天学习状态会受很大的影响。所以,我跟孩子们说好了,如果作业到晚上九点半还没完成,家长跟老师知会一声,剩下的就不用写了。我平常不布置语文练习,以背书为主,背不下来,也可以往后推一推。毕竟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得保证他们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小学阶段就这么辛苦,以后上中学可怎么办?

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比我们当年优渥太多,可在精神层面,真不见得比我们小时候快乐。我们以前上小学,一天就六节课,也没有中托、晚托,虽然老师偶尔布置的作业也不少,但总归还是有很多时间能玩耍的。

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家长,一定要把心态放平和。成绩不是第一位的,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才是首要关注的。

2025年3月12日黄小娥晨记

两周前在做什么呢?当时省里有一场青年教师比赛,区里进行选拔。周一,比赛终于结束了,结果是以失败告终,心里真不是滋味。回想起来,其实我本可以复用之前精心准备的课文,可还是重新选了内容。因为通知得晚,准备时间仓促,导致参赛课文不够完美。准备过程中,备课也不够充分,没多看优秀教学视频,也没多参考他人的教学设计,固步自封。在教学识字环节,我仍采用老一套的集中识字法,倪老师早就指出,她在很久以前比赛时就用过这种方法,现在用毫无竞争力。但当天就要提交教学设计,根本没时间改动。现在想想,一开始设计时就该广泛收集资料,多向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请教,或许结果就会不同。不过没选上也没关系,我不用再准备市里比赛了,可以静下心来跟着邓老师读书。

2025.3.12胡桂芳晨记

宋濂的《阅江楼记》是一篇应制文的代表作,应制文应该是比较难写的。吴楚才和吴调侯在文后的点评是奉子撰记,故篇中多规颂之言,而为庄重之体。真台阁应制文字,明初朝廷的大制作,皆出先生宋濂之手,洵堪称为一代文宗。宋濂。、堪称为一代文宗,《送东阳马生序》也是宋濂之作。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

文章的结构梳理。第一段是写山川王气。六朝至南唐,偏据一方无以应。明朝定点于此,足以相称。建楼在狮子山巅上。建楼的原因,该地雄起壮丽,与民同享游观之乐。这楼的名字叫做阅江楼。

第二段讲到了所见与所思,所见分为三见。百川入海,诸侯述职。波涛浩荡,四方进贡,两岸四郊,耕农劳苦。三思,是国土宽广如保如何保全,偏远边界如何安抚,天下百姓如何安居。

第三段是婉言劝谏皇帝。莫要贪图享乐。临春阁、结绮,非不华。齐云楼、落星楼,飞不高,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再赞颂皇帝圣德如天。六朝之时,时间长久,江为防守的天堑。当今王朝南北一家,视长江为平稳的江流。

第四段是写此文的缘起是奉旨撰记。作文的目的是赞颂帝王的功绩。反复读。

道德经第九章持而言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拿着满满的东西,不如停止倒些掉。刀锋磨的锋利很薄不能长保。有点本事不要显耀,会伤到别人。金子满屋,不能把它守住。富贵而骄那就完了,有钱有地位,骄横,给自己找些过错。功遂身退,要学范蠡,保全自己,而文种下场是被人杀害。这一章多多吟,文字和生活结合。

2025年3月12日曾瑞云晨间随笔47

《道德经》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让我感悟到:过度追求圆满、锋芒毕露或财富地位,反而会招致灾祸;明智的做法是功成后适时隐退,顺应自然规律。

在学习谦受益满招损,为人处事上谦卑而低调。

如马云虽富可敌国,穿的T恤与布鞋都是他淘宝上的。

越王勾践在成功复国之后,范蠡留下“飞鸟尽,良弓藏”的名言后隐居,功成身退,而文种则被赐死。

2025年3月 12日熊凤珍春日雨晨随记       

今天雨又来光顾了,细密的雨丝模糊了窗外的景色。此时已是早晨6:45分,是写作时间。我坐在桌前,脑子里空空,满心茫然,实在不知道该写些什么。雨滴轻叩玻璃,滴答作响,似乎也在疑惑我为何迟迟不动笔。生活按部就班,毫无波澜,思考一阵仍无从下笔,只能暂时搁笔。可心底又有些不甘,便还是打算留下点文字,记录此刻。     

本想这次把《道德经》的每一章都写一遍感想,而今天打开手机,邓老师开始用琴带大家吟《道德经》第九章了,有点小遗憾,落下邓老师接地气的讲解。昨晚小孙宝有点发烧迹象,怕晚上烧起来,为了安全起见,又去医院检查,折腾了半夜,睡梦中闹钟响起,关掉,实在不想动,又翻身睡了。就像谢红霞老师说的,不强迫自己的身体,顺其自然吧!     

此时被窗外各种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吸引,那声音如同美妙动听的交响乐。于是移步窗前,只见远处的天空雾气弥漫,细雨如丝。眼睛这一远眺,顿感舒服。一阵微风徐来,深呼吸,顿时神清气爽。楼下小草树木还未显出春天该有的嫩绿,李子花已花影稀疏,唯有粉色玉兰正含苞待放,生机勃勃,正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特别醒目。       

在窗前发了一下呆,放空自己,感觉特别轻松!

去做早餐罗!

2025年3月12日 谢洪霞 晨读杂记

    曾经一直为一件事苦恼,那就是,读过的书,都不记得了,有的甚至忘得一干二净。

    这恐怕是大多数的人的苦恼。

    怎么办呢?要不要一遍遍回读?要不要死记硬背?

    人生短促,庄子说,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你能记住多少?

    面对书柜里整整齐齐的书籍,有的仔细研读过,有的算是看过了,也有一些根本没打开过。现在翻开那些仔细读过的书,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看得出当时是非常认真的。现在再来看,好像也忘得差不多了;再翻开那一摞笔记本,里面红的、黑的、蓝色的字迹,还有直线、曲线、波浪线,可见当初是多么用心,现在也几乎全陌生了。心里默默叹气,真的没有在我心里留下一点点痕迹吗?

    我读过的这些书真的没有记住一点点吗?

    昨天,终于有一个人解开了我的疑惑。

    蒙曼老师在全国政协会议之外,回答记者同样的提问。她说:记不住没在关系,因为读书跟吃饭喝水一样,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水的作用,是滋养我们的身体,每一滴水都是有价值的;读书的作用,是滋养我们的心灵。你每读过的一本书,都汇聚成你的人生观、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这些对一个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这让我豁然开朗。

    读书是为了滋养我们的心灵,所以读什么书很重要。真正滋养心灵的书籍,必然是历经了时间的考验,经过几千年几百年最起码也得是几十年的沉淀,才能经典永流传。

    春风化雨润无声,或许读书也一样。天天读书,哪怕记不住,都是对自己的人生升华做准备。

    其实,不是书读的越多越好,有时候,专研一两本书,读熟,读透,对一个人来说,也许就够了。宋朝一个宰相,叫做赵普的,他不就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吗?

    少则得,多则惑。

    精读的书 ,一两本则足矣。很多专家学者,就专讲自己擅长的几本书;就像有的歌手,就唱最拿手的几首歌;我们普通人,读几本经典,润泽心灵,也足够了。

    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挤出时间来读书,已经超过大部分人了;能沉下心来,涵泳于经典中,更是难能可贵的,凭这一点,心灵已足够丰盈。

    所以,回想自己这些年读过的书,虽然大部分都忘了,但它给我的滋养,已以渗透在身心的每个角落,让我得以处变不惊,淡定从容。

看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世界美好如斯。

2025年3月12日石平萍晨间随笔

清晨的农村,格外安静,闻不到鸡鸣,偶有犬吠。走出村头,薄雾朦胧,轻纱笼罩。连日头都是白光照耀。麦苗上覆着一层白霜,每片叶尖都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不得不赞叹,古人明眸如炬,用词精美。

我喜欢走在潮湿的草甸上,喜欢踩在松软的泥土上,喜欢流连于阡陌小径,喜欢徜徉在地头林间。没有人的地方,是独自一人的狂欢,与草木为伴,与鸟儿做友,天地辽阔,心胸豁然。此乃最佳乐园!

蹲下来,触摸麦苗,晨露沾湿指尖,清凉之感,如甘霖滋润;站在梅下,闭眼轻嗅,幽香缕缕,沁满心田;路边的迎春,如星星眨眼,在枯草中闪烁;油菜花开,在地头的沟壑铺展……蓝天之下,碧野之间,或红或白,或粉或黄,如丹青妙手,点缀于田园风光的画卷!突然,枝头的喜鹊喳喳,忽而三五结队飞过,让我清醒,不是画面,而是人间!

2025年3月12日星期三彭海娟随笔(44)

上周开启了班级小老师上课模式,学习了第一单元。

第一个登上讲台的小老师是李雨馨同学。她讲《寒食》一诗,从作者介绍到诗词释义,到吟诵入情,最后拓展王建与韦应物的两首写寒食的诗。整首古诗的学习完整有序,在台上落落大方,与同学的互动自然贴切,这与平时那个怯懦自卑的女孩有着天壤之别。判若两人。虽然内容还有些不是很熟练,但对于她来说,有这样的表现已经令人惊艳了。我知道她为了上好这课做了很多的努力,选好课后最早把做好的课件发给我审核指导,这种认真的态度与曾经判若两人。看着她的改变,内心无比欣慰,愿她能以此次登台为契机,每天进步一点点,努力朝心中的那片芳草地走去……

王云翔和张梓杨两人合作上《十五夜望月》一诗。课件制作精美,从作者简介、解诗题到初读古诗,明诗意,再悟诗情,探究拓展,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还能抓住关键字词品读悟诗情、入诗境,如“冷”和“无声”在诗中有什么作用?把“落”换成“在”好不好,为什么?探究问题提出后,两人能够收回来,这可以看出两位小老师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加上二人口头表达能力强,平日上台也锻炼得多,整首诗在他二人的默契配合下完美演绎。

《迢迢牵牛星》一诗由姜皓轩,卜艺诚两位小老师负责讲解。课件制作也精美,板块分明,将整首诗的情感线索梳理成“相隔之远——相念之景——相思之苦——相见之难——相望之悲”,很有特色。遗憾的是两人过度紧张拘谨,准备也不够充分,对所讲内容不够熟悉,只能磕磕绊绊完成上课。

第四课《藏戏》是一篇略读课文,由博闻强识的江景豪同学带领大家学习。他紧紧扣住阅读提示里的两个问题展开,行云流水般地跟大家介绍了藏戏的特色,还分析了课文的表达方法,展示出一位优秀小老师的风采。

这周的六位小老师上课各具特色。备课的过程就是加深知识理解、增强责任感的过程,讲解的过程就是提高表达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先不说讲解的效果如何,能站上讲台就是勇敢者、成功者,这份尝试,这种体验,更是弥足珍贵。

当然,学生能力有差异,有些课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讲解适时调整指导,把控课堂,这也给我们老师带来挑战,要不怎么说教学相长呢。比如《古诗三首》是分开一首一首让孩子讲,这就有些割裂了。为此,我在孩子讲完三首诗后,就用表格的形式让孩子去探讨三首诗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引导孩子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去想象画面,依据意象营造的意境去体悟诗歌表达的情感。最后小练笔,选择一首诗改写成散文。别说,当堂的练写效果特别好,因为有了小老师的全新方式,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特别关注小老师会如何上课,听讲的状态格外专注些。

“小老师”的教学方式,既锻炼了学生,又确保了教学目标达成,何乐而不为呢?“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期待下一单元小老师们的精彩展示!

2025年3月12日池磊杂记

《阅江楼记》“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这句话特别吸引眼球。当我们搭乘着文字的时光列车回溯往昔,便能看到一幅生动的农家劳作场景:在炽热的日光下,耕种的男子皮肤被晒得黝黑,双脚因严寒或劳作而干裂;农家女子则不辞辛劳,既要捋桑养蚕,又要穿梭于田间,为辛勤劳作的家人送去饭菜 。

读小学的时候,记忆里还有农忙假。每到这时,我就成了外婆家的“小寄宿生”。自我有记忆起,就不乐意回自己家。只要一察觉到父亲来外婆家要接我,我便四处躲藏,想尽办法让他找不到,这样就能继续留在外婆家了。为什么如此钟情于外婆家呢?自然是因为人多热闹,而且在外婆家,总有一种自在惬意的感觉。

农忙假期间,舅舅、姨姨们都忙着播种。上午,一大群人浩浩荡荡地去大舅家插秧,下午又赶赴二舅家播种。大家相互帮忙,在其乐融融的氛围里度过农忙时光。

妇女们则承担起做饭的重任,今天做软糯香甜的金团,明天蒸蓬松可口的发糕,有时候是白粥搭配喷香的肉饼,到谁家帮忙,就在谁家吃饭。

我们这群小孩子也没闲着。比我们大几岁的哥哥姐姐去拔秧苗,我们这些小不点儿,只能蹲在田埂边上玩过家家。把农田之间的缺口用泥巴堵住,就当作是煮馄饨的锅;拔一些针麻的叶子充当馄饨皮,田间的杂草则成了“肉馅”,不一会儿,一大串“馄饨”就“出锅”了。再把和好了的稀泥搓成圆滚滚的形状,嘿,这可不就是儿童乐园里的“金团”嘛。大人们在田里忙着插秧,小孩子在田边嬉戏玩耍,好不快活。

如今人到中年,回想起那段惬意的时光,心中总会涌起丝丝缕缕复杂的情愫。这样淳朴简单的快乐,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恐怕是难寻踪迹了。

2025年3月12日 徐新云晨记:

这个星期一直在读《黄帝内经·素问》的《四气调神大论片第二》,每天先练读两遍,然后打卡,这样一天读三遍,一周读21遍。但我总觉得读得还不够熟练。想起《卖炭翁》中说:无他,唯手熟尔。自己才读21遍,实在是太拿不出手了,还是读得太少太少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还得每天多读,只有不断读,反复读,才能熟练。因此,我把《黄帝内经》的书带到了学校,每天要读10遍,两个“正”字,只有书读百遍,才能其义自见。

我一直很困惑,虽然我读得多,但是我记住的真的是少之又少,即使是当时记住了,但过了一段时间又忘记了。很多读过的内容只在我的脑子里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为此,我非常苦恼。我先生称我为“好学的学渣”。其实,我很不喜欢这个称呼。

直到昨天我看到了蒙曼老师说的一段话,让我醍醐灌顶,一下子就释怀了。我听了很多遍并记录下来了,蒙曼老师说:“读书记不住没有关系啊,因为读书跟吃饭喝水一样,它是一个长期过程。那水的作用是什么呢?是滋养我们的身体,每一滴水都是有价值的。读书的作用是什么?是滋养我们的心灵。你每读的一本书其实都汇聚成你的审美观,你的道德观,你的价值观,这些东西对一个人才是最重要的。”

在写这篇晨记之前,先读了群里大家写的,摘录谢洪霞老师的晨记,共勉:

少则得,多则惑。

精读的书 ,一两本则足矣。很多专家学者,就专讲自己擅长的几本书;就像有的歌手,就唱最拿手的几首歌;我们普通人,读几本经典,润泽心灵,也足够了。

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挤出时间来读书,已经超过大部分人了;能沉下心来,涵泳于经典中,更是难能可贵的,凭这一点,心灵已足够丰盈。

所以,回想自己这些年读过的书,虽然大部分都忘了,但它给我的滋养,已以渗透在身心的每个角落,让我得以处变不惊,淡定从容。

看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世界美好如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