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痛的不是肉体,而是某种因素对心理的伤害,这对成人和儿童都一样。为什么对儿童也是一样的呢?其实儿童情绪和语言两个中枢是并行的,他们很难用语言描述自己情绪,这意味着他们其实很早就感受到悲伤、快乐等情绪。
肉体上的疼痛是药物可以治愈,但是伤口总会留疤,何况是心理上的疼痛,这种无形的痛苦换来的更多是互相伤害。
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目标。但我们都知道爱是相互的,给予爱才会得到爱,给予是痛苦得到的便是悲伤,给予的是控制,收获将是对抗。其实我们都知道,某种不可控的因素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它不可能剥夺你自主选择的权力,这便是你的自由。
想要快乐幸福,那么在双方都有分歧时,就应该思考怎么跟真实的对方相处,而不是动不动就说出伤害大于回报的话,动不动就想换人,三思而言是和这个世界最好的相处的方式。
完美的人总是会剥夺掉自己幸福的一部分权利,看不到未来的人,大概都有这么一个特性:老在回忆过去,自卑的人总盼望童话般的人生经历和美好结局。我们拥有的不仅仅是可能性,可能性这件事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而我们在社会上生存,这便是现实性,我们既然选择爱,就应该承受爱会带来痛苦这副作用。甚至这些痛苦是我们最珍视的,尽管它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
可以痛,但不必痛苦。不可抗力因素可能会让我们身体某一部分受到伤害,药物可以减少疼痛,但这些痛苦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允许这种伤害带来的疼痛。对于心理上的伤害,我们一旦给予其定义标准,其就有了对或者错的标签,就有了对抗的权力,对抗的结局往往总是两败俱伤,不对抗的结局就只能忍气吞声。那么,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两难问题呢?首先要判断你允许的范围,而不是去判断这件事情是对的还是错的,比如情侣之间相处,我允许你的小任性,我允许你的邋遢,我允许你的小脾气。其次,判断这件事是否值得装到心里,比如,家人生病出事故,我们允许这种疼痛放在心里,但是如果是陌生人的辱骂或者其他(这基于你对事物的判断标准了)就不必放心里,人生苦短,不至于把这些放在心里,在心里和精神层面附加这种疼痛感是很不值得的。这是解决你和这个世界之间的关系的通路。
是的,从痛苦中解脱是令人向往的,改变别人停止对你的伤害是很难的,但是接不接受这种伤害,是你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