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非洲鼓的元素也是可以跟数字结合的,在一年级,我是简单的拍节拍,然后问学生们“老师刚刚拍了多少下?”
这时候学生们都会集中精力的听,给出反应,当数出来节拍的时候他们还会觉得特别自豪,如此锻炼他们的听觉、反应力和数学的应用。
如果是计算,那其实是可以借助非洲鼓配套的手铃,拍几下,手铃摇几下,邀请学生计算听到了几下声音,这就是一个比较生动形象的计算推演了,用的声音的形式。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应该是没有什么教具可用的,计算的学习纯粹就是靠老师讲述,当然也不排除可能我们自己伸屈手指头的形式来计算,甚至还有开玩笑说“十个手指头不够,脚趾头来凑”的。
现在的孩子,我不太清楚其他地方,至少深圳这边的学校,还是有教具可用的,有的可能是教材有配备,有的可能是学生家长替学生准备,各种形式的棍棍,让学生们自己体验数数,这种形式被那么多采用,一定是有他的优势的,可以理解为教具是实物,拿出来的各种样子不同颜色的小棍子也是比较直观,而我借用非洲鼓的形式,从听觉系统给学生算是另一种刺激,如此也是值得更多探索的。
曾经参加过一次日本的老师做的教育戏剧工作坊,她尝试用自制飞盘和支点,配合筷子一起转转转,试图带领学生去体会“圆”的概念,这样寓教于乐的形式非常受学生欢迎,我自己当时玩的也很开心。当时,那位老师说在日本,小学都是全科教学,没有分科,这样其实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要求是很高的。另一种说法是说日本学历高的都会放到幼儿园去教学,这也是代表了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重视。
日本这个国家于我们国人来说是很特别的某种存在,有些历史因素和政治原因我们不在此讨论,至少我觉得有些合适的好用的教育形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毕竟这是于国于民都很有积极意义的事。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甚至以前古人的“礼”“乐”“射”“御”“书”“数”也很值得我们自己重新拾捡起来和重视起来,感觉这也算是给我们现在的老师更多的思考和锻炼与探索,我们普通的学科教师如何实现全科教学,如何在自己学科教学基础上与其他学科结合?事实上现在的政策也是倡导这些的,如此固然是挑战,那也是极大的机会。
当然,说回非洲鼓本身,它仍然也具有数学学科的一些元素存在,比如他的形状,上方鼓面是一个圆,下方有圆柱形的底座做支撑,涉及面积、体积、周长之类的计算其实也会很形象具体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很好的课堂融合呢?
至于这个底座的木何以能这么制作出来,这也是个很好的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图形,哪些乐器,哪些声音也是值得讨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