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粽子,包着里面白白的糯米粒儿和红红大枣的是粽子的“外衣”,粽子香甜,它的香味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这“外衣”,下面就来说说我们粽子的外衣们。
北方粽子最常穿的外衣:苇叶。
芦苇作为南北方都有的一种植物,在端午节前后已经长出了披针型叶子,一般叶长15-45厘米,宽1-3.5厘米,北方的人们常采比较宽的芦苇叶子包粽子。苇叶清香,北方的小伙伴们对它的味道一定非常熟悉。
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是禾本科芦苇属的多年生的植物。它的根状茎发达。
南方粽子外衣:箬竹叶
箬竹在长江以南各省均有分布。
箬竹(学名:Indocalamustessellatus(Munro)Kengf.):禾本科、箬竹属植物,竿高可达2米,最大直径7.5毫米;一般为绿色,竿下部者较窄,竿上部者稍宽,小枝2-4叶;叶鞘紧密抱竿,无叶耳;叶截形;叶片在成长植株上稍下弯,宽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长尖,基部楔形,下表面灰绿色,密被贴伏的短柔毛或无毛,叶缘生有细锯齿。
别名:
辽叶、辽竹、簝竹、簝叶竹、眉竹(等)
分布区域:
箬竹属约含20种以上、均产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
南方还有用棕榈叶、芭蕉叶、竹笋衣以及茭白衣做粽子外衣的,这些外衣共同的特点就是清香,有韧性,煮不烂。
一个粽子,用苇叶或竹叶包裹着糯糯的米和红红的大枣或蜜枣,清香甜蜜,软糯美味,而人们吃粽子却早已不是为了满足于生理的需要,吃粽子的文化已经超过了吃的本身,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单从植物说,饮食让我们和植物更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按赫拉利的观点,小麦驯化了人,推而广之,水稻、各种蔬菜以及竹子和芦苇都对人有驯化作用,起码为了端午节能吃上粽子我们会种植养护一片竹林和刻意保护一片水塘、一条河的芦苇。
再从粽子身上的文化符号说,它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种祭祀用食品,用来祭祀祖宗神灵,后来才开始在端午节用来祭祀屈原大夫。粽子还作为礼品有着很多美好的寓意,是一种文化心理的寄托。前面说的端午节纪念屈原,还有结婚送粽子象征“种子”,旧时赶考送以包成笔形的粽子预祝“必中”。民俗中也有生孩子“做三朝”的“三日粽”,人死身后的“送孝粽”等。
亲爱的小伙伴们,你对粽子的外衣和粽子文化有什么认识和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