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作品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冬至前夕,李振收到调往省里生态局的任命书。临行前,他将那台老旧的红外相机郑重交给阿强,那相机仿佛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记住,沼泽的脉搏不会停,你要替我继续听。”
阿强将相机紧紧搂在怀里,声音微颤,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李叔,等春天银翅鹬回来时,我拍下它们的第一张照片,寄给您。”
李振拍了拍他的肩膀,转身走向村口,却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渔歌——是阿强在哼唱陈伯教他的古调,旋律中依稀混着几分科学数据的韵律,那是传统与科学的和谐交融。
小海、林阿牛和小梅也来为李振送行,他们眼中充满了不舍,但也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在李振离开后,阿强和伙伴们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一些村民因为禁渔区的设立,生活变得更加困难,开始对阿强他们产生不满。陈大勇虽嘴上支持李振,私下却对阿强嘀咕:“你整天捣鼓那些相机表格,不如多学几手撒网的本事。咱家可等不起你那‘明年丰收’!”
现实的重压却像一张无形的网,将阿强困在矛盾之中。
他只能默默将李振教的生态日志藏在枕下,夜深人静时,就着月光一遍遍描画银翅鹬的爪印,仿佛那些印记能带他逃离眼前的困顿。
阿强陷入了深深的痛苦深渊,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
小海看到阿强的消沉,鼓励他说:“我们不能放弃,我们做的是正确的事情。”
林阿牛也拍着阿强的肩膀:“我们一起想办法,一定能度过这个难关。”
小梅则用她的文字给阿强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坚持自己的信念,我们的努力一定会有回报。”
阿强重新振作起来,他和伙伴们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向政府部门申请援助,帮助那些有困难的村民。同时,他们也开始探索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希望能为村庄带来新的经济收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
多年后,当李振在省城办公室看到《生态周刊》封面时,眼眶骤热。
照片里,阿强身着渔民装束,正用无人机监测沼泽,那高科技与传统的结合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照片背景中,银翅鹬群如星河倾泻,照亮了整片湿地,那是生命的狂欢。文章标题赫然写着:《新一代“湿地守护者”:传统与科技的共生之歌》,那是对阿强努力的最好诠释。
小海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制造出了一些环保的捕鱼设备,既提高了捕鱼效率,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林阿牛成为了村里的农业专家,他推广生态农业,让村庄的土地更加肥沃。小梅则成为了一名作家,她用文字记录下了村庄的变化和守护沼泽的故事。
然而,阿强接过红外相机的那天,并非一帆风顺。李振特意叮嘱:“数据记录必须精确到小时,任何异常都要标注。”
阿强点头应下,可几天后的周末,李振查看阿强传给他的日志时,眉头骤然皱起——连续三天的监测数据竟被潦草涂抹,取而代之的是一行潦草的字迹:“渔网收成少了,村民有怨言。”
李振立即驱车赶回沼泽。找到阿强时,少年正蹲在芦苇荡边,眉头紧锁地看着远处几位渔民修补渔网。
听见脚步声,阿强起身,眼神躲闪:“李叔,禁渔区划得太大,陈伯家都快揭不开锅了……我,我就把范围缩了一里地。”
李振的心猛地一沉,声音却克制:“阿强,调整生态区线需要完整的数据支撑,你擅
自改动,万一破坏鱼群洄游规律怎么办?”
阿强涨红了脸,声音陡然提高:“您总说数据数据!可乡亲们现在连饭都吃不上,还要等‘明年丰收’?我爷爷当年就是靠这片水养大五个孩子,难道他的经验还不如几张表格?”
这是师徒二人相识以来最激烈的争吵,那争吵中饱含着他们对沼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无奈。
小海、林阿牛和小梅得知这件事后,也纷纷赶来。
小海劝说道:“阿强,李叔说得有道理,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保护沼泽。”
林阿牛也点头表示同意:“我们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要长远打算。”
小梅则轻声对阿强说:“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方法可能不太对。”
那晚,阿强没有回屋,独自坐在沼泽边的老榕树下,月光洒在他膝头的笔记本上。
李振曾教他画的鸟爪印与工整的数据表格,此刻与潦草涂抹的禁渔区示意图重叠在一起,那是他内心的挣扎。
远处传来陈伯的咳嗽声。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