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每次走进课堂之前,我心里都会很纠结,这节课我可以发现什么?观察观察到什么?我可以给执教者什么建议?是毫无原则的鼓励还是针锋相对的批评呢?我更想给执教者依据课堂的真知灼见,我为自己找到了这样的评课方向而激动,觉得自己找到了评课的路径。
但,听完一节节课,坐在教室后无比专注的发现,思考后,老师们并没有按照我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改进新的课堂,是老师不谦虚还是我的建议不够有效呢?
有问题就要找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研究意识。
一次偶然的教研活动,我发现一位教师在新课时,用了“抖音”里的一段视频,效果很不错,在课后的议课环节,我问其他老师:“关于情境导入大家在自己的课上都是如何进行的呢?”教研氛围顿时热闹起来,大家打开了话匣子。
有人用过实验导入,有人用歌曲引入,有人用过去的一道习题引入,有人用生活中的一段故事引入,有人用学科史引入,有人用学生做过的实验视频引入……
那次教研活动大家都非常激动,不仅自己的引入方式被大家认可,别人的导入方式也可以使用到自己的课堂中。
从这次教研活动中,我意识到,我的角色在课堂上不是救世主,不是改造者,而是发现这种课堂教学现象,提炼出一个问题,引导全体参与者共同提供解决这个问题的各种方法。
大家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互相提供教学信息,形成为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活动,这就是观课议课,不仅仅是对课进行结论性的评价,是为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带着这样的观念再进入教室,我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是为了找到执教者的问题所在,而是在课堂中发现一种教学现象,然后描述出来,提炼出一个问题,参与者(执教者和观课者)围绕这个问题提供自己可以用什么办法去执教,这样的教研活动不是批斗会,不是批判性地活动,而是建议者。
越来越喜欢这样的活动,开始邀请有共同愿景的老师一起加入到观课议课中。
在观察一节生物课时,我注意到王老师在上课时布置了一道长程作业:四个不同条件的瓶子分别放入种子,通过六天让学生观察种子萌芽状态。我思考一个问题:如何确定这六天学生会认真观察,并在最后一天完整的汇报这六天种子萌发的过程呢?
教研活动中,张老师说:“假如在我的课堂上,我会让学生每天拍一张种子图片放在群里。以保证他们每天都观察。”
田老师说:“我会每天请同学们拍一段视频,并做好文字解释说明。”
郭老师说:“如果我来教,我提前做一张种子萌芽记录单,每天让同学们记录种子的变化,并且每天在班里展示自己的种子的变化。”
……
这次教研活动上课的王老师对自己的作业评价有了新的改变,参与的其他老师也收获了不止一种的长程作业的验收方法。这样的教研活动让执教者不用担心自己被评价,被批判,而是作为案例提供者感觉自豪。
越来越喜欢这种观课议课的方式,依然会有很多问题,例如语气还不够温婉,提炼问题不够全面,某一个问题会被无限讨论,使得研讨的时间过长……这些问题,我们都在思考和不断改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