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稻草才是最后害死你的东西】
人有三次新生:
第一次新生是你呱呱坠地,降临人世时;
第二次新生是你发现你并非天才,拼尽全力也完不成某些事时;
第三次新生是你明知穷极一生也做不到,但依旧为之奋斗时。
人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死亡是你器官衰竭,肉体消亡时;
第二次死亡是你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附属品也消失时;
第三次死亡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也完全忘记你时。
一、凡事皆决定于“因果律”?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很多人觉得他们在思考,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在重新整理自己的偏见。
请你想一想:
你成为你今天这个样子,
究竟是因为你的先天素质的作用呢?
或者是因为你出生的家庭环境和生长的社会环境的作用呢?
或者是因为你自己是否努力即你的意志的作用呢?
还是所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你很可能会说:
当然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是,那些主张一切事情都由因果律决定的哲学家会告诉你:
在这些因素中,你的意志这个因素不起任何作用。人的行为同样受因果律支配,没有自由可言。
支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人自身的欲望;二是,外部的环境。
欲望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外部环境刺激人的欲望从而使人作出反应的过程,这些都严格遵循着因果律。
如果能够查明所有这些复杂的因果关系,我们便可以推算出每个人过去、现在、将来的一切行为。
人是绝对不能支配自己的行为的,更不用说支配自己的命运了。
你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你,你已做和将做的一切,都早被你的机体构造和你降生于其中的环境规定好了,是这两种你无法选择的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也许你会举例反驳说:我是一个农家孩子,靠自己的努力上了大学,成了一个知识分子,而与我同村的孩子们尽管和我有着相似的生长环境,现在却在务农或经商,走上了与我完全不同的道路。这就证明个人的选择和努力是有重要作用的。
但是,那些哲学家会问你:你当初为什么想要上大学,并且为此作出了努力呢?这一定有原因,因为世上决不会发生没有原因的事情。只要仔细分析,便可以发现,与你的同村孩子相比,或者在你的机体构造中,或者在你的生长环境中,必有某些因素与他们不同。
事实上,确实没有两个人的先天素质或生长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因此你很难驳倒这些哲学家。
和这些哲学家实在很难作认真的争论,他们的逻辑倒是十分简单的:
凡你已经做的一切,都是必然的,因而是别无选择的。
晚饭后,你想读一本小说,又想听音乐,犹豫了一下,选择了听音乐。
他们就分析说:你听音乐是必然的。
你争辩说:不对,我刚才明明也想读小说的,听音乐是我的自由选择。
他们会说:可是你终于选择了听音乐而不是读小说,其中必有原因,因为天下决无没有原因就发生的事,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这原因,才产生了自由选择的错觉。
你不耐烦地说:好吧,我告诉你是什么原因,这原因就是我作出了选择。
他们当然不会承认你的选择也是你的行为的原因,因为这就等于承认了意志自由。
于是他们换一种方式来引导你:年轻人,别发火,让我们来做一个试验,看看有没有意志自由这种怪事。
你试试看,你能不能纯粹依靠你的自由意志举起你的右臂?
听了这话,如果你不举,就证明了你没有意志自由。
如果你举了,他们会告诉你:你之所以举起右臂是因为我们正在争论意志自由问题,你受了我的话的刺激,想用举右臂来证明你有意志自由,所以才举起了右臂。如果没有这些前因后果,你就不会在现在这个时刻举起右臂。所以,这恰恰证明了你的意志是不自由的。
通宵复习是因为平时没认真过;拼命减肥是因为吃零食从来不会控制;分手了才开始后悔是因为之前没有给足够的关心。
于是别人开始敬佩你的勤奋,同情你的遭遇,可是只有你知道,你的痛苦都是罪有应得。
二、为什么越优秀的人反而越勤奋?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种人:
明明已经百里挑一,还觉得基数太小;
明明已经出类拔萃,还觉得炮灰太少;
每天像缺钱一样勤奋,像欠债一样努力。
芝诺的学生曾问:“老师,你学识渊博,知道的事情那么多,为什么还经常怀疑自己的答案呢?”
芝诺回答说:“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圆圈外是未知的,圆圈内是已知的,你知道的越多,你的圆圈就会越大。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于是,你与未知接触的空间也就越多。因此,虽然我知道的比你们多,但不知道东西也比你们更多。”
越优秀的人,越能看见自己的无知。
于是,步履踌躇、心生敬畏成了一种自然反应。
也正是这种心态,让他们不想停下探求的脚步。
相反,平庸的人却经常一知半解,就觉得数天下英雄舍我其谁?
认知有四种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95%的人都处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然而,是否自知无知,正是优秀者和平庸者最大的区别。
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不知道自己还要走多远。
所以,当我们问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努力的时候,或许我们更应该问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不再努力了?”
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恰恰是无知的体现。
有时候,小有成就比一事无成更可怕。
社会一直在争论,上大学到底有没有用?
说没用的人,总能举出很多例子,证明不上大学也能成功。
从比尔·盖茨到乔布斯,从爱因斯坦到爱迪生,社会这所大学好像更能培养出所谓成功的人。
可讽刺的是,那些没有读过书却成功了的人却比任何人都重视教育。
见识越多的人,越能看见差距,也就越明白读书的重要。
那么,怎样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当然,天上不会掉馅饼。
真正优秀的人,一直在路上,没有休止符,因为内心深处有一种对无知的恐慌。
对于知识,他们永远觉得自己如井底之蛙。
成功是一个由热情、计划、行动、创新、专注、推进、检查、整改、提高、服务和坚持组成的循环,我们一圈又一圈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良性循环、持续改进的结果。
生活里,大部分人都是四十岁在吃三十岁的老本,三十岁吃二十岁的老本。惰性使然、吃光老本、何以立功?
不是说,人必要勇往直前,一次次地勇攀高峰。
而是说,人要有一种危机意识和一种谦卑的心态,对于这个世界,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还很多。
没有知识的人总爱议论别人的无知,知识丰富的人却时时发现自己的无知。
为什么越优秀的人反而越勤奋?
很简单,因为他们看得见更多值得努力的东西。
三、最持久的爱情是永远得不到回报的。
世上有两种友谊。
一种友谊源于肉体本能的相吸。
你喜欢你的朋友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特别的品质或禀赋,而仅仅是由于你被他所吸引。
而世事多具讽刺意味,很可能你会对某人产生这样的感觉,可这人根本就不值得你喜欢。
尽管这类友谊与性无关,但它的确与爱情很相似。它以同样的方式产生,很可能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消退。
第二种友谊是知性的。
吸引你的是新相识的才华禀赋。
他有你不曾有过的观点想法,他见过生活中你未曾见过的东西,他的经历丰富,让人叹为观止。
但是每一口井都有底,你朋友也会有一天不再有新东西传授给你。这便是决定你们的友谊能否继续的关键时刻。
如果他只有些从书本和经历中得到的东西,他就没法儿再叫你感兴趣了。
这口井已经空了,你把桶放下去,却什么也打不上来。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迅速发展起火热的友谊,又同样迅速地终结交往。
这也揭示了为什么后来他会厌恶这些人,因为在发现这些人其实不值得自己欣赏钦佩后,最初的失望会进而转变成鄙视和憎恨。
不过有时,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你依然与这些人保持不时的交往。
如果是这样,想要从与他们的交往中获益,应该在两次会面之间留足时间,让他们来得及去获得新经验新思想,使他们又能像新交朋友一样给你以好处。
慢慢地,当初发现他们浅薄时的失望渐渐消失,由于习惯了他们,你也就能容忍他们的缺点,于是你们便能长期保持关系融洽。
但是,如果你发现朋友后天习得的知识虽到了头,他身上却还有其他的东西,譬如:个性、情感,还有活跃的思想,那么你们的友谊将益发牢固。这段友谊将令人无比愉悦,完全比得上肉体相吸产生的那种友谊。
可以设想,这两种友谊的对象若是同一个人,那这个人就一定是最完美的朋友。
但想要有这样的朋友无异于想上天揽月。
另一方面,当一对朋友中一方是被肉体吸引,另一方则是被知性吸引,随之产生的只能是不和。
恋爱时,人们应该控制交往次数。
我们谁也没法永远爱一个人。
如果在尝到爱情的甜密之前有些障碍、挫折的话,爱情将会更加坚不可摧,天长地久。
如果一个人要么因为爱人不在身边,两人难以见面,要么因为所爱之人反复无常或是冷淡无情,结果没法享受爱情,他便可以想想自己愿望实现之时,收获的喜悦将会多么强烈,于是从中获得一点安慰。
爱就那德性,如果在追求爱情的道上一路畅通无阻,他就不会谨慎行事,最终受到的惩罚便是日久生腻。
四、人生许多痛苦都源于盲目较劲。
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虚荣心,是你的炫耀欲,你要对付的是你时刻想要出风头的小聪明。
低调,不是压抑自身的欲望,而是顺应自然,修养品性。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
能为人着想,能顾全大局,能合作共赢。
更进一步,让自己拥有超脱欲望、淡泊名利的胸襟。
如此,方能看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抱朴守拙,看似不进取,实则以退为进,是最稳健的进取之道。
说话要守拙,即是要讷言。
讷言不是不说话,而是少说话。
将要说的话,如果没有把握是对的,最好不要说。
然而,身处一个喧嚣的时代,即使不想说话,很多时候也不得不说话。
这时候考验的就是定力。
沉默寡言,看似是“拙”,其实也是一种智慧。
也许有人会批评,抱朴守拙是不够进取的表现。
然而,这种“不进取”,恰恰是最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的一生犹如航行在大海之上,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惊涛骇浪。
抱朴,就是捉紧生命的舵盘,时刻警醒,不至于误入迷途;
守拙,就是张紧风帆,捕捉风势而动。
迎风之时,船去得快;逆风之时,船不动就是进步。
人生许多痛苦都源于盲目较劲。
我们给自己设定太多标准,太多比较,有人死磕到底获得了成功,但更多的人,在无端的较劲里,自取其辱。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要有些不较劲的智慧。
好言者,是非多。
谨言慎行,适时闭口,是取静通途之一。
心有如泰山之稳重者,从不人前人后侃侃而谈,更不会言论他人是非,他们善于观察事物,认真倾听。
成为一个善于倾听的好听众未必比成为一个言辞畅快的演说家简单。
慎言者多心智安宁,处事不惊。生活自然也是闲庭看花,怡然自得。
“言多必失”是每个时代都不会褪色的箴言。
面对欲壑纵横、人浮于事的现状,人总得为自己闭门、闭口或闭心。
不乱于心,方能将最纯朴的快乐尽收心底。
在闲时静中仍能努力精进,可以补充脑力,为人生增值。
现代社会虽然发达,可是人们的忙碌程度并没有降低。
许多人觉得自己脑力不够,不足以应付面对的问题。
一旦有时间闲适下来,则由于懒惰的原因,要么只顾着吃喝玩乐,要么只顾着睡大觉。
其实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正是可以有备无患的时候。
俗语说一动不如一静。而动时能得到多大效益,取决于静时能理出多少头绪。
因此,为自己的人生事业做积蓄、做准备的机会有很多。
而许多人之所以认为自己没有时间,这不是客观环境的问题,而是心态的问题。
当面不责备他人小的过错,不乱非议他人,可以不惹是非祸害。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人生观千千万万,必不尽相同,若非议传入他人耳中,小则影响和谐,大则事事碰壁。
遵循宽厚待人的文明指示,真诚待人,不抱成见,远离是非的中心漩涡,可避免自身越卷越深,工作受到冲击。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从管住自己的嘴开始,不伤人,亦会因此少受伤。
一辈子很长,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过。
不一定非得是贯古通今、谈笑风生,但至少有点幽默、热爱生活。
粗茶淡饭不要紧,朋友散场没关系,和有趣的人一起,一壶清茶、一盏小酒,可饮风霜,可以温喉。
有趣,是艰难岁月里的底牌。
有趣的朋友,可以陪你走过最艰难的岁月,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这就是你的底牌。
友情如此,爱情也是如此。
当你低到尘埃时,必须挣脱起来,给自己安排一些事情做,不是什么星辰大海的空洞目标,而是俗不可耐的穿什么,吃什么,喝什么,学什么。穿上你最喜欢的衣服,看几部你喜欢的小说。
喜欢什么,就用心去学,去做,找到让你心情愉悦的爱好,能让你拥有长期的幸福源。
只有这样,像集点卡一样,把生活中的小确幸和小期待都收集在一起,才不至于,夜里一次次为遥远的梦失眠,又一次次被沉重的现实惊醒。
不论怎么做,总有人见不得你好,而当你拼命努力,提升自己的价值,远离了那个圈子,就会发现他们却异常安静,就跟人间蒸发了一样。
当自律不再被你拿出来炫耀;当坚持不再是刻意练习;当你对某个人说话不再斟酌时。他们对你而言,才不算是负担和外人。
只有你不认可的人和事,才会变成压在你的肩膀上的重担。
救命稻草才是最后害死你的东西!
丁俊贵
2022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