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注释】
1) 校[jiào]:同“较”,计较
2) 昔者:从前
3) 吾友:我的朋友,指颜渊
【译文】
曾子说:“有能力的人向没有能力的人去请教,知识渊博却向知识缺少的人去请教;有很多学问像没有学问一样,满腹的知识像一无所有一样;即使被人欺负,也不会去计较——以前我有一位朋友就是这样做的。”
这句话谈的是学习态度问题。
以能问不能,以多问于寡。听来有点像无稽之谈,这是不是一种假谦虚?可细细品来恰有一番道理。忽然想起来曾经读过的一则故事:
一个想学水墨丹青的年轻人,数年间走南闯北,四处拜访名师,但是每位他求教的师傅的画作他都能找到缺点,所以一直没找到令他满意的教画师傅,他为此苦恼不已。于是他找到法门寺住持释圆,释圆喜欢喝茶,听完他的叙述,便请他画一个茶壶和茶杯。年轻人寥寥数笔,就划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极典雅的茶杯。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注入茶杯中。释圆微微一笑,摇摇头说:“画得倒不错,只是你把二者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杯在上,往茶壶里倒水的呀,都是茶壶在上,茶杯在下的。”释圆听了,又微微一笑,说:“原来你懂这个道理呀!”什么道理呢?有能之人与无能之人的区别就在于求学的态度,即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上。是一直把自己放在居上的位置,还是谦下的位置。如果永远是高高在上的茶杯,那怎么能从他人那里接到甘甜的茶水?颜渊曾评价孔子为:“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像孔子这样一位有能之人,他的学问从哪里来呢?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说:“在十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一定会有忠心和诚信像我一样的人,只不过没有像我一样喜爱学习罢了。”他是用勤恳谦虚的学习态度,时刻把自己放在谦下的位置,去请教他人,这样才能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