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9学习总结消费者作为体验者

今日继续回顾学习《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聚焦消费者的第三个角色——体验者。我把体验设计的核心概括为三个阶段与四个关键节点。

一句话结论

体验决定复购与口碑。先设计“峰值”与“终值”,再把使用前/中/后的关键触点媒体化、可分享、可记忆,且始终服务于购买理由

一、三阶段:来之前 / 来之中 / 走之后

*来之前:**制造期待(预热内容、到店前物料、物流/包装在路上的“媒体化”等)。

*来之中:**创造惊喜(高峰时刻、仪式感、可被描述与拍照的瞬间)。

*走之后:**留下记忆(伴手/留用包装、可二次传播的物件与故事)。

二、四节点:使用前 / 打开时 / 使用时 / 使用后

*使用前——媒体化:**让产品尚未到手就具备传播价值(如快递外箱/到货提醒即内容)。

*打开时——仪式感:**设计独特开启体验,强化“第一印象”。

*使用时——可描述:**把不可见的价值可视化/可口播化,便于表达与分享;“惊喜公式”=新的惊喜 − 旧的惊喜

*使用后——媒体化:**促成二次传播或留用(留用包装、显性纪念物、打卡点等)。

峰终定律提醒:记忆主要由高峰与结束决定。用“300→筛到10”的方法(罗列触点→筛选10个关键点)集中投入,更高效。

三、体验设计的实践要点(我的工作抓手)

完整体验旅程:从接触前到使用后画全链路,重点锚定峰值/终值

例:星巴克“第三空间”:进门的欢迎(峰值)、离店道别(终值)。

可分享的设计:主动让体验“媒体化”,降低用户分享门槛。

例:奈雪彩色茶饮与包装成为社交打卡素材。

开箱与初用的仪式:第一印象极关键。

例:苹果包装“缓慢开启”的期待感。

成本与投资的平衡:不必处处顶配,集中打造关键触点。

例:海底捞把资源集中在等待环节(峰值)与收尾小惊喜(终值)。

反馈闭环:持续收集使用反馈,确保体验与购买理由一致。

例:小米社区化迭代增强粘性。

惊喜元素:在使用过程中设计“可被讲述”的小惊喜。

例:瑞幸APP“福利社”抽奖带来意外惊喜。

细节打磨:材质、开启方式、说明图示都要降低认知负担。

例:无印良品以图示替代长文说明。

情感连接:让体验触达情绪与身份认同。

例:可口可乐“分享快乐”把饮料变成情感载体。

结论与思考

卓越品牌不只提供产品,更编排一段被记住的体验旅程。我将以“体验者”视角审视各触点:是否服务购买理由、是否可分享、峰值与终值是否到位。体验设计应与定位、受众与价值观一致,强化差异化并保持表达一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