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之一:教养都是为了孩子
我的阅读收获:
✅子女教养的关注点是什么?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回答:当然是孩子!难道不是吗?这种思想导致我们成为了“直升机式”的父母,整天唠叨,盯着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总想“修理”孩子,纠正孩子,并贯以都是为了他好。可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教养模式,是导致家庭里大部分失望、担忧不和谐的根源。
❤️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往往过高,与当下的孩子不匹配,我们甚至把2-5岁的孩子当成人看,要求他们专注,写作业认真,听话,我们的教育需要适应孩子,而不是孩子适应父母的教育方法。
❤️孩子为了迎合父母,成为父母眼中的乖孩子,赢得父母的爱和认可,他们无法按着自己的本真成长,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到了讨好父母上。这样的孩子也许活成了父母满意的模样,却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父母对孩子的控制过度的管教都来源于父母的担心和恐惧,而不是孩子的不良行为。
✅欲教养孩子,先教养自己
觉醒式教养,就是把焦点回归到父母身上,需要被“教养”的应该是父母,而不是孩子。孩子就是他本来的样子。
父母要意识到是自己过去的伤痛被重新触动,而不是孩子的行为。孩子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我们的伤痛,只有我们正视并接纳我们的伤痛,才是觉醒的开始。否则我们的孩子将会延续这些反映出未解决的不成熟行为,一再的提醒我们,所以说养育孩子就等于自我疗愈和修行的过程。
✅觉醒式教养方式要求我们关注自己,向内求而非向外看。我们看到孩子的行为,想想我需要怎样的成长,孩子需要我给他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如何想办法改变孩子。
❤️我们喜欢事事都唠叨,管控,唯恐我们作为父母失职,我们对孩子品头论足,认为是关心,是指导,是管教,可孩子认为是强行被干扰。我们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一抓一个准,夸大错误,指责批评,可对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视而不见,认为那是他应该那样做的。可孩子需要的是被看见,价值感,所以我们要强化孩子正向行为,放大优点,感觉好才能做得更好。这样家人之间就形成了彼此欣赏的快乐氛围。
✅作为父母,要自我提升,自我成长,关注当下的孩子,与当下的孩子连接,而不是跟自己幻想的完美孩子连接。请卸下那些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让孩子成为孩子,成为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