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平定太平天国和兴起洋务运动,前文也提到过他一生致力于培养人才,认为人才是天下兴衰的关键。十多年观察、身范培养,他选中了李鸿章接班,助他建淮军成为封疆大吏。曾国藩被妇人慈禧连摆两刀:剿捻初战不利被换掉,李鸿章延续曾的河墙战法最终歼灭捻贼,接过了曾的军事衣钵;天津教案,曾的奏章被片面公开沦为卖国贼,背着骂名、扛着压力收拾完大部分后,曾把外交舞台的核心位置也交给李鸿章。曾知“李是能办事、不能传道的人”,但才、德权衡,李是综合得分最高的人选。
曾国藩30多岁就耳鸣、眼疾、失眠,吐血,易疲劳,35岁加了慢性单纯性苔癣,40多岁早衰,60岁右眼失明左眼模糊,肾脏也出了毛病。曾国藩完成交接回到两江,此时他已经看清了慈禧,对清王朝失望了。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不畏惧死亡,丝毫没打乱生活规律,每天带病高强度的工作,坚持自省日记(我尝试了一个月就坚持不下去,直面内心真心不易),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得知此讯,众多友人、学生悲痛不已。
曾国藩走了,生前他多次提到不留财务给孩子,身后事办完,还真是啥钱财也没留下。那他留下了什么给子孙呢?他希望子孙“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他用身范、文字为子孙留下良好的家风。比如家书中他要求大儿子曾纪泽做君子,为人要“不忮(嫉妒)不求(贪婪),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要坚持读书、实践,曾纪泽成了晚清最优秀的外交官之一。扩展说说曾国藩的家庭教育:
注重品德和胸怀的培养,而不是死读八股文只为功名,主张快乐学习、快乐读书;
鼓励、肯定孩子的成长,采用比较平等对待的态度,还常以自己的缺点教育孩子。
他也为儒家理学树立最后一个圣人形象—刚毅木讷近仁,虽才智、家世平平,身体糟糕,却凭借刚毅闯过了一关又一关。书中编排了很多他留下的文字,可以看到他遇到老板们的打压、瞎指挥时的牢骚和气愤,还有无奈,看到他对自己精进没能坚持时的懊恼,让我们感到圣人也有和我们类似的心理活动,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他的经历让后人有了成圣的信心,他的自省日记和书信也给后人留下了可操作的方法。
书中带过了胡林翼、罗泽南、左宗棠、李鸿章、何桂清、咸丰、道光,他弟弟曾国荃和儿子曾纪泽的简述,这些人物的衬托让曾国藩的形象更立体,也让我们对当时的时局也有了粗略的了解。这本传记是书作者对曾国藩的认识,而分享是我看完的收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曾国藩传有多个版本,有时间选一本适合自己的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