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小兰焦点初26期分享第105天(64天)20210312本周约练0次,来41观7咨8案例分析4BOX练习12读书1次总73次。《非暴力沟通》读书第27
案例1:孩子父亲过世,妈妈出走,爷爷喜欢喝酒脾气暴躁,喝酒后还会无缘无故的打叔叔和奶奶,家里爷爷奶奶叔叔会打孩子,叔叔有孩子后对他没那么好了,他希望叔叔也能多关心他。
1、 赞美:师父首先表扬咨询师遇到个案来督导,这是值得表扬的
2、 询问咨询性质:之后师父问这是收费的还是公益的,后来得知都不是,只是老公同学的儿子,想关心他,帮他。
3、 澄清关系问题:师父跟咨询师探讨她与孩子的关系:你们不是咨询关系,而是多层关系,你帮帮他是可以的,但是你要清楚你的角色是什么?
4、 澄清角色问题:如果是个案的话,谁来找你,谁就是求助者。角色才能决定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5、 确定咨询师的目标:师父问你是确定你要帮他?咨询师说我是挺想帮他的。师父肯定咨询师想帮孩子的心是好的。师父举例说明:如果我在火车上碰到一个妈妈带孩子,孩子上车就哭,不说话也哭,师父特别想问这位妈妈:孩子是谁带大的?这样不行呀,孩子不会说话呢,就会哭呀?醒来哭,睡也哭,给东西不高兴也哭,那你觉得我要这么跟她说的话,她会听吗?咨询师说应该不会听。师父说现在很多人主动找我咨询我都没时间,我在火车上我主动找她看,她会听我的吗?觉察为什么要做专业的角色,专业的身份,专业的设置才能去做专业性的工作,一定要有这种意识,三察九问一定要记熟。他是不是来访者?我们跟他是什么关系?你只是他爸爸的同学的妻子,想关心他,帮帮他,他奶奶也不知道你学心理学的,他奶奶更不知道你在心理学方面的造诣,也没有信服程度,你即使想帮他,也没有帮他的影响力,你只是有限影响力。
师父说你建议他干点家务活,他奶奶说好。师父又举例说:假如你跟你闺蜜谈半天话,给闺蜜出主意,你闺蜜也跟你说,好,我听到了,我知道了,我去试一试。师父问咨询师,你觉得你闺蜜有多大的把握去做?咨询师说,我没有太大把握。师父讲这个的目的是让咨询师搞清楚角色问题和关系问题。让咨询师有心理准备:你可以帮他,但是允许他不听你的,不要有挫折感。
6、 咨询师认为自己在咨询的过程中有挫折感。
师父问:你对谁有挫折感?
咨询师说:之前的咨询关系脱落,挺有挫折感的。
师父说:你刚刚做咨询,是新手里的新手,为什么有挫折感?师父说不要在来访者身上去找成就感。脱落不是很正常的吗?
咨询师说:就感觉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没有帮到他们。、
师父:做的不太好不是很正常的吗?你刚开始做。且不说你真的做的好不好,你是新手,在成长,为什么要这么苛求自己呢?
咨询师:可能对自己要求太高了。
师父:那凭什么要对自己要求这么高呢?
咨询师:感觉自己进步挺慢的。
师父:为什么一定要求进步那么快呢?
咨询师:觉得进步快自己有动力一点。
师父:为啥你一定要超越别人?不要用任何的方式来超越身边的积累?我们做咨询我们需要3-5年的积累。师父举例说:一个练书法的新手,练了一个星期,没有进步,练了2个月,没有进步,你的书法学了多少时间到这个水平的?
咨询师:很多年。
师父:所以我告诉松果的那些弟子,不要去看业绩,我的目的是去锻炼,我也不建议去升级,比这个比那个,在比较的过程中就迷失自己了,你要靠松果的这个锻炼去赚钱吗?还不就是积累几百个个案经验。
咨询师:就怕积累了很多也没多少成长,就怕这个。
师父:那什么迹象表示你积累了很多还没成长?
咨询师:就是觉得现在有一点迷茫,不知道该做啥。
师父:学习、练习、总结、改善,觉察自己想要啥?你们想达到什么?你们吴师姐说过咨询师要5年才能算上路,10年才不迷路。你要弄清你到底想要干啥?你想向别人证明你的路是对的吗?你回答自己。
咨询师:嗯。
师父:向谁?向老公?
咨询师:向自己吧
师父:向自己,不向老公,老公不让你干吗?向别人的话,有可能3-5年,有可能30年后别人才会说我们做的是对的。所以这个对你们做咨询也是有用的。假如遇到一个来访者很着急,有多少年轻人都是特别着急的,包括这个孩子,技术问题、理念问题,做的不理想也是正常的。做完之后想还可以做的更好也是正常的,何况人家也没给你拿钱。你要觉察这部分为什么特别在意这个?
咨询师:就是特别在意吧,在意别人的评价。
师父:那这个就不是你咨询里发生的事情,而是你人生中发生的事情。
咨询师:对。
师父:那这不就出问题了吗?我要你们做心理咨询,包括在生活里去受折磨,很多人是有人格障碍的,咱们做心理咨询面对的是有问题的人:思维、行为方式,为人处事、性格都是有问题的人,我们用他们的评价来评判自己的咨询做的好坏,我们只是做参考,但不是唯一的,这个很重要。你学习也很努力, 你想在咨询行业有好的发展,你善解人意,共情,你现在不是共情少了,而是共情多了,在角色里位移了。很多弟子都有这个问题,不要认为自己做的长就没这个问题,经常发生这个问题,你觉得没事,没事没事就有事了,特别女咨询师多,母爱呀,老师呀,就来了。你把这孩子领回家养不是挺好的吗?
咨询师:那我可能也教不了。
师父:能教,我教你。
咨询师:回头看孩子的技术问题。奶奶那么忙,爷爷有人格问题,叔叔自己有孩子了,在有孩子的亲属家,当事人当然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爸爸死了,妈妈跑了,孩子肯定会有自卑,同时也没人去教他怎么去交往,怎么去互动,不会去保护自己,他有一系列的东西慢慢去调整。我们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假如这个孩子是有条件的,爷爷奶奶也认同心理咨询,陪伴这个孩子一段时间,给他类似的母爱,给他精神营养,遇到人际交往问题,给他一些抚慰,叔叔有孩子之后对他没那么好了,要帮他探讨这个问题,让他学会换位思考,让他看到自身的优点,那么难,还这么坚持下去。知道奶奶,爷爷对她有不好的影响,奶奶也有问题,无法跟爷爷沟通。
1、 聪明的孩子一般是敏感的孩子,看到和想到别人没看到的和想到的。那怎么办呢?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我们不要跟他今天谈谈这个,明天跟她谈谈那个,要把孩子大面积先稳住,大框先稳住,才能去做一些别的东西。听了师父3天课,会感受到一些正能量的东西。一路过来给她一些影响,但也只能是有限的影响,我们要跳出来。我们可以去做,但不要把他扛起来,这是我们角色的限制,我们不是他的心理咨询师,即使是,也只能有有限的影响力。
2、 跟他谈谈怎么理解跟叔叔的关系:
师父:叔叔有自己的孩子。
咨询师:叔叔不做事。
师父:这个跟他没关系,叔叔不做事,对他有什么影响?(没影响,跟这孩子没关系)。你要他叔叔有孩子后对他没以前那么好了,还打他,你要跟他谈这个问题。孩子不谈的事你别谈,孩子谈的事如对他不重要你要少跟他谈,不要被他带跑。大处着眼,你看他爷爷能改变吗?他叔叔能改变吗?他整个爷爷奶奶叔叔的家庭环境能改变吗?但你要让他看到还有人管他,爷爷奶奶叔叔还带着他,本来他是一个孤儿,还能生存下来,还能有吃有喝,让他有一个感恩的心,但这个事不能说的太多,否则会让孩子觉得我们左右他。有时候孩子一说我们就毛,我们能听他倾诉就是疗愈的一大步,是他生命中的一抹亮色。我要帮他做点什么?这样去要求自己,其实,我们帮不了什么。
咨询师:对的,陪伴也挺好的。
师父:可以跟他探讨同学关系怎么处理?同学为什么打你?具体化技术。他描述的是他描述的,我们听的是我们听的。但具体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当时发生了什么。
咨询师:可能应该他也有不好。
师父:也不是他不好,也不是应该,你知道为什么要用具体化吗?
咨询师:他说他先说话,别人不高兴了,打他。
师父:你要问他说了什么惹别人不高兴了,要去探讨,以后怎么去避免,从一件事去举一反三。精神导师,是教他思考、行动、交往和做人。为什么说咨询师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来访者很糊涂,谈话不是一个简单的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影响的因素,发现一些机遇和话题,所以说这事心理咨询师需要克服的一个问题,他说一个问题,我要想怎么回答他,怎么去帮他?我们想着怎么出主意,自己累的不行,对方还不一定听你的。师父再次强调:停下来,跟他面对面,探讨他的问题。陪伴对他来说就非常好了。
咨询师:师父,我如果想引导他换一个环境是不是不对呀?
师父:换一个环境可以理解,如果他坚持不下去了,换一个环境也是好的。另外,我们要去觉察,为什么你想要引导他换?但是你想没想过,天下乌鸦一般黑了,换了可能也会这样?
咨询师:我后来也想到了这个问题。
师父:还有一个问题,他农村的孩子,这么个条件,他哪有能力说要换学校就换学校,要换班级就换班级呀。一般说想要换地方的人,我们还是建议他坚持坚持,因为防止他遇到问题就躲,另外换了也不见得解决问题了。
咨询师:就是想换跟他好朋友一个班。
师父:我理解。要跟他探讨一个好朋友,人生多紧张呀。
咨询师:其他人都欺负他,只有好朋友不欺负他。
师父:我们要跟他探讨怎么认识这个问题。我们争取让他不换,不要消除那个换的想法,如果他非要换,我们就跟他探讨有没有换的可能性,一步步来的。
咨询师:我可能有点着急了。
师父:你着急在什么地方?你觉得这孩子换了环境就一定会好吗?你也跟他一样,陷在这个问题里,总想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经常被来访者这么带跑的。你发现了没有,他说一个问题,你就想着帮他解决这个问题,他问你答。你能到他生活里帮他解决问题吗?我们要解剖麻雀,换位思考。资深的同门花了不少钱呢,还没整明白,遇到师父就知道了。师父帮你们打断这个思路,真正的咨询是关系起作用的。作为咨询师我们要去觉察来访者的模式,他的思维、行为,他的逃避的模式,希望别人改变,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他是一个孤儿身份,别人对他已经挺好了,没有管他,把他整到孤儿院去呢。当一个人总是去挑别人的时候,这个人就没有满意的时候。所以看到了吗?他本身是没有条件去挑的,但他一直在挑,挑叔叔,挑奶奶,挑奶奶,这就是模式,这就是大处着眼呀,模式出了问题,将来就会挑老公,挑老板。我们想想,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资格去挑别人呢?再往下想想吗?你有能力了,就不会挑别人,你可以搞定世界。你没有能力挑也没有用,别人能听你的吗?
咨询师:他这么小,我跟他讲这个,他听得懂不呀?
师父:我要你跟他讲这个了吗?我让你先识别这个模式,然后在小事上一点点的去挠他,不要跟他去讲结论,但是你脑袋里要有结论呀。谁要你跟他这么说呀。大处着手,表示你脑袋里有结论。小处着手表示你在小事上跟他挠,具体探讨:你看看叔叔这样,我们怎么做对自己会更好一些呢?怎么能去改善与叔叔的关系呢?你想要改变叔叔,叔叔能听你的吗?你想要换班级,学校领导会同意吗?老师会同意吗?要谈现实问题,假如你是班主任,我们2个班挨着,我的学生去你的班级,你能接吗?想过吗?这个宽度,深入浅出,大道理,通俗的讲解。
咨询师:好难呀。
师父:那我说你要成为一个书法家难不难?
咨询师:嗯
师父:那我跟你探讨一下,为什么要让他这么快成为书法家呢?为什么呢?
咨询师:自我成就感。
师父:自我成就感是从自我去找,内在去找。我反复说过,特别是一个新手,不要从来访者那里去找自我成就感。所以,我们去松果里去练习,是练手的机会,但不要想着一定帮他解决。这样的个案我都不接,到后面很难的。你做这个的目的是什么?
咨询师:目的是不想让你将来走弯路。
师父:这是你要做的事情吗?
咨询师:笑
师父: 你能帮多少算多少。不要他走弯路?即使你将来有孩子了,你不让孩子走弯路你都说了不算。
咨询师:笑
师父:否则那些家长找我们走什么呀?而且这还不是一个正规的咨询关系,你要在这里找信心,这是你的模式,你觉得合理吗?师父帮你看到了更深的东西了。
咨询师:现在孩子学习不好,受同学的关系影响呢,还是受亲人的关系影响?哪个比较大?
师父:你觉得呢?你为什么要分出哪个比较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