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语
《中国之美》是我们独家研发的素材,或许是接下来至少五年内最重要的公考素材。
分理论篇、故事篇、运用篇和诗词篇四篇。理论篇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荟萃好词好句,因为考试需要,以习语为主,并且在政治篇增加了行政执法类和马克思主义两个专题,还放在了第一位;故事篇按历史脉络连缀了好例,主要是近代以降;运用篇分点睛之笔(好词、好句、好段)、点睛之例(大公文、大作文)精选了通用的经典素材和运用实例;诗词篇分哲思之美(偏重哲理)和中文之美(偏重文采)甄选了古典诗词名句,为的是体现特别重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所有的素材,都力求简约之美,兼具思想与文采,方便背诵和运用。
中国之美·运用篇
二、点睛之例(二)大作文
注意:大作文题目中如果有一句话,尽量不再用名言警句,可以用好词,尤其是“六个坚持”。
主体
丨例1丨2022年国考副省级综合管理类
前瞻性思考今天干什么,面向未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前瞻性思考架起今天和未来的时间桥梁,正是系统观念在时间维度上的体现。用前瞻性思考决定今天干什么,才能保证发展面向未来而不是过去。如今,短视频发展如火如荼,碎片化知识俯拾皆是。人们的思维也变得短视和肤浅,往往只着眼于今天,而忽视了未来。与之相反,中国航天人面向未来,前瞻性思考,锚定星辰大海,誓攀航天高峰,“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墨子”升空,“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圆梦……梦想照进了现实,中国航天未来可期。由此可见,我们只有坚持前瞻性思考,想清楚今天干什么,才能面向未来,春暖花开。
丨例2丨2022年7.9联考(河北A卷县级以上综合管理类)
发现、认识问题是发展的新契机。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问题是发展的裂缝,但是,透过这道裂缝,能照进来新发展的光。换言之,发现并认识问题,就给解决问题找到了一线生机,继而也就为进一步的发展开掘出了新契机。这就要求我们,面对问题,不要焦躁,不要乱套,要让思想变得锋利,意志变得坚毅,灵魂变得清澈。2003年的非典疫情对中国是一次重大的危机和考验,但正是通过发现和认识非典的问题,我们获得了宝贵的抗疫经验;也正因为此,在面对2020年新冠疫情时,我们临危不乱,为世界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由此可见,问题如硎,发展如刃,问题让发展之刃如新发于硎。
丨例3丨2010年国考地市级
完善法律法规,捍卫海洋健康。“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治国如此,治污亦然。依法治理海洋污染,依法保护海洋健康,当然也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以往,“先污染,后治理”,是人类发展的通病,也是一种普遍的无奈。而今,“过去求温饱,现在求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在海洋治理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重经济轻生态、重开发轻保护、意识不强、惩处偏软等问题,暴露出我国海洋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不过,正如张居正所言:“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我们不仅要完善法律法规,更要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唯有如此,方能真正用好法治利剑,捍卫住海洋健康。
丨例4丨2022年陕西B卷
乡村振兴,还要留住“好根子”,让乡风文明。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文明的振兴,同时也是精神文明的振兴。梨洋村挂家训、定村规、编写《梨洋村史》,重建乡风文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新农村。乡村是我们的精神故乡,有无尽的精神宝藏,让我们成为“精神明亮的人”。在乡村,可以像李太白一样欣赏“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劳动之美,像苏东坡一样畅享“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自然之美,像陆放翁一样赞叹“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淳朴之美;像韩少功一样感悟“不老的青山、不废的江河、不灭的太阳”,像摩罗一样“体验阳光,体验美,体验幸福,体验纯净”;像梭罗一样沐浴晨光、体验“黎明的感觉”,像福楼拜一样“按时看日出”、感悟生命的意义。一言以蔽之,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根脉。
丨例5丨论述关系段
【雅与俗的关系】
文化的雅与俗是什么关系?在我看来,文化的雅与俗既可以相辅相成,也可以相互转化。其实,雅俗都是主观的看法,并无明确的界限,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诗经》高雅,但大半都是古代民歌。新时代的文化,要雅俗共赏。如何打造雅俗共赏的文化?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所以文化部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文艺工作者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也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不仅要打造《见字如面》《经典咏流传》这样雅俗共赏的文化精品,更要借助新技术、新平台,打造脍炙人口的当代经典,让艺术之树常青。作为个人,也应该提升审美品味,可雅不可假,可俗不可粗。
【危和机的关系】
危机里有希望酝酿,机遇里有风险潜藏。如果应对得宜,危机也能转化为机遇;如果墨守成规,机遇也会演变为危机。面对疫情危机,我们一面发挥中国制度的优越性,积极防控;一面用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发展地摊经济、直播带货,解决中国问题,转危为机。那么,在新时代如何抓住机遇并转危为机呢?这就需要我们绷紧思想的弦,织密行动的网。绷紧思想的弦,就是要树立忧患意识、底线思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应有始料未及之事,“做最坏的打算,做完全的准备”。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不管“灰犀牛事件”还是“黑天鹅事件”,通通要避免。织密行动的网,就是要勇立时代潮头,躲开猝然而至的危机浪头,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风帆,个人乘风扬帆,企业乘风破浪,国家乘风远航。
【表和里的关系】
其实,面子和里子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面子是软实力,里子是硬实力。里子决定面子,面子反映里子。面子里子表里如一,更能提升个人素质,城市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光有面子,没有里子,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肯定不行;相反,只讲里子,不重面子,那就成了“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也不行。屈原博闻强识,志行高洁,“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内外兼修、表里如一,就是我们的榜样。
【繁与简的关系】
其实,繁与简是并存的,而且是会转化的。简后有繁,繁中有简。一方面,世界是繁复的,但最初却很可能是简单的。《道德经》里写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从大爆炸开始,大爆炸之前,宇宙只是一个奇点,如今却是至少数百亿光年的尺度。由一而万,是从简到繁,简孕育出繁。另一方面,面对如今的天地万物,人间百态,我们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做减法、做除法,把事情简单化、条理化。由博返约,是繁化为简,繁复归于简。这就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总而言之,人生也好,工作也好,都必经一个由简到繁、又从繁返简的过程,最终还是要返璞归真、化繁为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