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马伯庸的历史类小说,前面刚刚读过《太白金星有点烦》,从太白金星的角度来看待“西天取经”的这个项目,用现代职场人的视角来重新解读那个全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西游故事,在新颖好奇之余,又让人深深地共鸣,这样的小说我喜欢得很,欲罢不能。于是顺势就刷了这本《长安的荔枝》。
不消看内容,只这一个标题,立马就让人联想到杜牧的那首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马伯庸借用这首诗的描写,将这一个运送荔枝入长安的画面扩写开来,仍然是从一个职场小人物的视角,将整个荔枝运送项目的前因后果详尽地描述了一遍,是凭空编造的故事,却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这些职场人身上的故事。
故事一开头就是一个从九品下的小官在长安城内买房的经过,国际化的一线城市,工作了二十年,想要买一个房,对于一个下层公务员来说,还是很需要一番思量的。妙就妙在,在大唐盛世,就已经有贷款了,和尚们的“功德”“福报”,当真不是普通人能消受得起的。开头一连串的操作,从卖房的销售,到借贷的和尚,立时就将彼时的大唐盛世拉近到此刻的我们身边,让人满腹心酸地会心一笑。
李善德是一个挺普通的公务员,有技术,有经验,有算计,也精通各种官场勾当,但又不够精通,往往棋差一着,被人算计后才幡然醒悟。带着不切时事的善良,坚守自己的底线,透过他的眼睛,看到的大唐盛世,繁华之下已经是蚁穴处处,为了贵妃的一口鲜荔枝,多少人家破人亡,见微知著,盛世将倾,安史之乱已经在路上了。
这本书同时还是一本技术指南。从岭南到长安五千里,如何在荔枝保持新鲜的情况下将之运到?这个问题估计很多人都没细想过,我只猜测过一定是多人接力,日夜兼程,但李善德精心算出来的账目还是让人大吃一惊,无论用什么方法,都绝对不可能运到,这是一个死局。必死之局。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怎么做?我大概会直接去跟领导汇报,这件事我做不到,我能力有限,要不你给个详细的指示,要不你另请高明呢?但李善德不可能直接撂挑子,撂挑子就是死。他一开始也是抱着等死的心态,直到杜甫给他打了一针鸡血,行不行总要试一试,“就算是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李善德行动了,一人一骑,抱着必死的决心,向死而生。他计算,他筹划,他以真诚和实干的精神打动了胡商苏谅和荔枝主人阿僮,在他们的帮助下,开始了一轮一轮的实验。让我动容的是他周密的计算,荔枝何时成熟,几时香变,几时色变,几时味变;从岭南到长安,可以走几条路,水路几天,陆路几天,在哪里歇脚,在哪里换马,事无巨细,都在他一个人的脑子里。
然而计算却只是这个项目中最容易的部分,如何协调各方,何处提供资金,如何获得上级的支持,如何安抚手下和同伴,这些才是工作中最掣肘、最难办的部分。整个小说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正是好友韩承的那句话“做官之道,其实就三句话: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轿子众人齐抬。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振聋发聩。
我就是一个不愿放下身段、自视清高的人,我总觉得有一分光,出一分热,拿一分钱,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凭什么我辛辛苦苦加班做事,你一天到晚闲在一边嗑瓜子织毛线,我还要把好处分给你一半呢?但职场上,又哪能目下无尘?尤其是很多工作,压根就不是一个部门所能完成的,需要多部门共同协理的时候,同僚们的排挤和推诿,只会让很简单的任务变得更加复杂和难办。没有杨国忠的支持,李善德面前的还是一条死路。
柳暗花明,李善德险险地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贵妃送来了荔枝,在贵妃繁华似锦、举城欢庆的生日盛宴上锦上添花,却为此断送了胡商苏谅的生计和阿僮的荔枝园,沿途乡人不堪盘剥整个村子都离乡逃走,二十骑出发最后只有一人一骑到达。可在上位者眼里,蝼蚁一般的人命不过微尘。还要将这劳民伤财的荔枝进贡作为常例。李善德在痛苦的抉择下,居然怒斥当朝第一权臣杨国忠,为那些重压之下民不聊生的百姓说了一句公道话。我是万万没有想到的,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比计算、协理、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更难,也更弥足珍贵。我做不到,所以我佩服这个懦弱、善良、连房子都买不起的老吏。
破釜沉舟之下,是举家流放岭南。回头再来看整件事,不过是高位的博弈,他只是一颗有着自己坚持和努力的棋子,在三两句话间,命运为之沉浮,仅此而已。这就是官场。
幸好,折断的荔枝树可以重新载种,破碎的友谊还可以弥补,心爱的人相伴身旁,人还在,命还在,田园耕种,自食其力,不用再勾心斗角,不用再仰人鼻息,这也未尝不是一种更好的结局。而那场终于到来的安史之乱,让举家流放的李善德成为最幸运的人。
听说这部口碑非常好的历史小说只花了11天写就,作者写得酣畅,读者看得畅快,我两天就读完了,连着读了两遍。也许这本书中没有什么能记下来的道理和学问,但我很喜欢。足矣。
——廖木空青
202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