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电梯,穿过图书馆二楼的走廊,右拐进去,在阅览室左边醒目的书架上,非常清晰地就能看到余华老师的系列小说,静静的陈列在那里,那黑色的装帧仿若一个深邃无限的宇宙,随时等待着你去去探索。
图书管理员告诉我,余华的书借阅量非常的高,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同时呢也方便图书馆打理,干脆一举两得,索性将他的书全部挪至图书馆最佳位置。
当我拿到《活着》这本书的时候,我对管理员的话深信不疑。不算太厚的一本书到我手里的时候,已经变得发黄,偶尔有几页还有破损的痕迹,乍一看像古书一般,纯黑的封面上已经有了斑斑驳驳的裂缝,这本《活着》啊,也不知道慰藉了多少位读者,令多少位读者为之动容、为之震撼、为之潸然泪下。
余华着笔细腻,有着江南文人的严谨和端庄,他用明快的语言,以说书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叫富贵的南方农民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一生。故事的结尾,富贵身边的亲人们一个个全部都离他而去了,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头病秧的老牛,一起相依为命,慢吞吞的活着,慢吞吞的走向死亡。
余华老师用他诙谐幽默的写作手法,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栩栩如生的铺展给读者,笑过哭过之后,更多的是对主人公不屈命运的佩服和对人生的冷静审视。
人都是时代背景下的人,所有的喜怒哀乐都以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为烘托,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的人扛住了,是一生,有的人退场了,也是一生。你走你退,你生你死,轮番在这个舞台上粉墨登场。
苏轼在《行香子述怀》里这样描述: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如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在看破红尘以后看似悲观,继而画风突变,接下来又写到:何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且陶陶,乐尽天真!苏轼、福贵,一个是伟人、一个是平凡的人,一个真实存在,一个虚拟架构,但二者又有共同的思想认知高度:看透了,无便是有;看不透,有也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