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图片系原创
故乡离我居住的小城只有四十华里路,在交通畅达的今天,犹如咫尺之间。
童年记忆中的故乡大多漫漶不清;故乡的今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地处沂武河冲积小平原的故乡,是个绿水环绕、花木掩映的村庄;村内平房连片、楼房林立;街道取直硬化,成纵横之势,状如棋盘,整齐划一;间以苗木绿化,花草点缀;自成格局,自有了一些新的气象。
村内氛围祥和安然,老人多有健康长寿,儿童天真活泼向上;年轻人个个发育良好,眉眼清楚,衣著漂亮;有的驾车外出兜风;有的手里拿着平板手机,边走边看,边看边笑。比城里人还要时尚。
村民生计除了地里产些粮食外,主要靠务工经商增加收入。经商能够发财,打工一天也挣几百元。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过去家里来了客人,炒个鸡蛋、炖个豆腐,就算是盛情款待;前些年档次提高到花生米、豆腐皮、猪头肉、小炸鱼;近两年发展迅猛,动辄烧鸡、驴肉、啤酒;不然就上饭店炒上几荤几素。
有钱不吃是憨种。他们是相信这个观点的。不过,村民们自有过日子的打算。几杯酒下肚,就开始盘算着啥时給儿子定亲,啥时买车,啥时在城里买楼。说到买楼感到了压力,不是几十万能拿下来的;不禁叹口气,挺累。
村子里闲逛的多是年长的人。红脸的和白脸的两位老人在街口相遇:老哥,没进城享福吗?红脸的问。嗨!享啥福?不如家里舒坦。白脸答。也就看个车多人多楼多。说是这样说,老人口气还是带着自豪。他儿子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城里,提升为专家教授。刚从城里儿子家回来,老人腰杆挺直了许多。
逢集的时候,村里变得热闹起来。有鞋帽、成衣、百货、土杂、铁货、塑料、家电维修、换壶底;还有水果、点心、咸鱼、炸货、拉面、猪头肉,以及各种青菜,直直的在村内摆了长长的一溜。
修家电的老李早早地摆上了摊,让音响放出大的声音,招揽顾客;他怡然自得的坐在摊后,观看着赶集的行人。有人拿来旧电扇或旧电壶,他就认真检修;修好了,收个三块两块;修不好,说明哪里的毛病。从不哄人,深受信赖。
老李还是画家。他笔下的梅兰竹菊四君子,自有高洁清雅之气;其中梅花以铁骨红颜,傲雪争春,多次获市县级奖项。
赶集的年轻女子多是仨俩作伴,或是合伙成群;走到老李摊位前,嫣然一笑。她们喜欢老李画的牡丹。不过她们更喜欢的是时鲜水果和时尚衣裳,看中了,贵贱都买;为自己花钱,就是大方。高兴时,银铃般的一串笑声,整个集市都欢快起来。
从集市向东一百米登上河堤,只见沂河水面宽阔,沉静温婉;有水鸟在俯冲飞翔。岸边绿树成排;天空高旷而湛蓝。